最近看见很多筒子在讨论爬坡的坡度问题,发现不少朋友还是有些误区,在此稍微整理了一下,发布这个帖子,希望能从某方面让大
家对于坡度和爬坡建立起基本的概念,当然也为了抛砖引玉,激发大家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请大家看一下我简单建的3D模型,猜一下这个坡有多大?
一、道路坡度
在工程上,道路坡度大小实际上市采用百分比来表示(这个大部分朋友应该都知道),由高差h与水平距离d的比值确定
表示方法如下图
图中9%是我国公路和城市道路规范中限制的最大纵坡
当然,在实际建设中,条件困难地段,道路纵坡均会超过这一标准,有些城市的地方规定也是突破了这一规范的(如重庆12%-15%)
地下停车场的坡道往往也比较大,大部分可能在15%—20%之间
15%和20%的坡示意
有趣的是,我国城市道路规范中,非机动车道的最大纵坡限制为2.5%,如果超过2.5%,必须控制坡长(其中3.5%的坡长控制为100m)
这个太假了,应该针对的是老28杠子之类的车,大家可以无视
二、是坡骗了你吗?不,是眼睛!
大家都知道看东西近大远小的道理(或称透视?)
究其原因,其实人眼对于大小的判断基于的是视角
如下图所示,同一颗树,在不同距离,视角的差别导致了人眼中大小的差别
推而广之,还存在的一种情况,就是同样的尺度,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可能形成不同尺度的错觉
如下图,同样的长度,由于视角的原因,视线方向的长度“被缩短了”
大家不妨想想,是否你会觉得一座50m的高楼(16层),其尺度要比50m短跑的长度大很多?
再次扩展,人眼对于坡的感知,如下图,实际上由于水平距离在眼中“被缩短”,所以感知的坡度往往大于实际坡度
下面是我做的3D模型(非常简陋,见笑了),也就是本帖子最前面的那个,模型是15%的坡(大约8.5度)
大家试试从不同角度看过去的感觉,是否差别还是挺大?请注意h和d给人的感受
1
2
3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眼中的坡往往比实际的大
现实中30%的坡(17度)已经非常罕见,但是我们眼中的坡缺可以轻而易举达到30度(57%)以上
我自己以前也一直深信眼见为实的,这都拜学习和工作中慢慢建立起的概念,现在我不信了
三、单车爬坡的能力浅析
首先,我直接忽略骑行者的力量因素(这个个体差异太大),直接从人、车与路的物理关系来分析其极限
道路工程中,关于车辆爬坡能力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倾覆、附着力和动力因素,这里我就直接跳过动力因素,考虑另外两个环节
1、倾覆
我以比较常见的P8作为例子,首先确定重心
由于车相对于人来说,重量小的多,于是还是先抓主要矛盾,人的重心
通常认为人的重心位于腰部,考虑单车骑行身体前倾,不妨设人的重心位于肚脐略前方
再考虑车的重量,约为人的七八分之一左右,适当降重心下移,得到图中的人车重心位置
关于倾覆,有概念的同学应该知道,对单车而言,避免倾覆的条件是,重心铅垂引线应该经过两车轮与地面的接触点之间
如下图
那么在爬坡过程中的情况呢,重心引线后移,如下图
当坡度达到一定程度,重心引线后移至后轮与地面接触点时,即是倾覆发生的临界点了,如下图可见,在我作的假设中,单车倾覆的
临界坡度约为23度(42%)
即便我的模型非常粗略,但是还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如果考虑其他因素,我认为该临界坡度不会超过30度
2、附着力
附着力其实也就是大家理解的静摩擦力
其计算可以采用下面方法
最大附着力=附着力系数*垂直于接触面的正压力
我国规范中,良好路面的附着力系数可以达到0.7,我且以此作为模型参数
如下图(应该是初中物理的经典模型了吧)
最大附着力f必须大于等于重力分量G2,单车才有可能向上前进
而f与重力分量G1的关系是,f=0.7G1
因此单车前进的条件是
0.7G1>=G2
也就是 tan a <= 0.7
那么,坡度a的取值应当小于70%,也就是35度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个模型仅仅考虑的是平整路面
其他情况,如锯齿形路面、越野轮胎抓泥地等,极限值会大于该模型
原因在于,锯齿形路面导致车胎变形,越野胎会陷入泥地,实际的驱动力会大于(甚至远大于)附着力
注:
重申,本帖旨在拓展大家的视野,以及抛砖引玉激发大家的思考
由于本贴中的模型存在较大局限,其结果只具备参考性
对于有能力爬40度坡的同学,我个人认为要看具体条件,并非完全不可能,所以也无需和我理论了
(全文完,谢谢观赏)
[ 此帖被bingol在2012-12-16 14:3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