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11] 老菜车也出出镜,表彰他在我家勤勤恳恳服役了35年。
这是一台1978年买的老车子,牌子已经不详了,肯定不是飞鸽 ,永久,凤凰,记得商标好像是一个娜扎的形象,现在已经没有了,不过这个车子还是有身份的,他可是百分百的军工产品,据说当年买一个自行车可是个大件,有钱都买不到的,得有自行车票,于是爷爷托朋友,在沈阳的一个军工厂没用车票买到的这个车子,(好像那个军工厂还做飞机哈哈)其实样子上这个车子跟传统的自行车没什么不同,我觉得最有特点的就是他的中轴特别粗大,而且中轴和曲柄是一体的,这个设计简直太有创意了,使用30多年一直都没出过毛病,缺点就是坏了也没出换一样的。还有就是他的壁管确实比一般的凤凰永久还要厚些。
打我记事起我家就一直有这台老车子,30年始终都在外面扔着,风吹雨打。中间有过很多自行车,丢了也不知多少台,只有这台始终都没丢,不知道他是辟邪还是难看到贼对他都没有兴趣,
现在脚刹的车子把货架等卸下去,一点多余的东西都没有到是很像一台死飞,骑起来真的舒服,新车也不过如此吧。也许这样在骑20年也没什么问题。我想一台小布,am等等外国的名车使用寿命也不见得比我们国产的车子长。
时代变迁了,看看动辄上万的自行车,再看看这台老车,不仅有很多感慨,中国是自行车大国,而那些老牌自行车大厂如今没有一个有他们应有的地位,很多濒临倒闭,这到底为什么。
我分析一下原因大概是这样的。
第一,当然是体制问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老自行车厂没有成功转型。
第二,企业文化问题,中国目前自行车厂家大都没有一个明确的企业品牌理念,产品大多是中低端定位。(当然不光是自行车行业,基本所有的中国产品都是这样。最让我感慨的是瓷器,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但是目前世界顶级的瓷器都不在中国,中国现在只能算是低端瓷器的出口国。可悲啊!)
第三,中国国民目前对自行车的认识普遍出现问题,认为自行车就应该是低端的贫民百姓的代步工具,宁愿花几万买个低端的汽车也瞧不上自行车。心态问题好像开车的就比骑车的牛。
第四,中国现在城市扩张,显然对自行车不够重视,自行车道越来越少,满大街都是机动车道。
等等吧。
但是中国自行车也是有希望的,我是这样理解的。
第一,中国人当然是智慧的,中国人的创造能力绝对不比任何一个民族差。
第二,目前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过渡时期,(这好像是当年的德国,德国制造在当年也是一个贬义词,但当德国整体经济上来了自然就开始了品牌文化的塑造,今天德国产品一定是优质的代名词)
第三,中国有得天独厚的劳动力优势,自行车产业在劳动力方面的需求一定是最高的,(为什么小布,am,tikit,等名车贵,因为纯手工制作,但你没有没有想过在中国很多小作坊的产品也都是纯手工制作,但价格很低。中国劳动力便宜啊!)
第四,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行车的价值,越来越多的懂车人,玩车人会出现。自行车文化在中国会不断发展壮大的。
幸运的是目前就有一些有心致力于自行车产业的人出现了比如 按摩师团队 , 风行团队, 等等吧 中国自有的为玩车人开发产品的公司正在发展壮大,这是一个好现象。
我对这些自行车产业的新贵充满希望,作为一个新的车友提些建议吧。
第一,当然要有天才的设计,起步的时候效仿一些国外成熟的技术无可厚非,但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要比巨人更远。
第二,一定是品控,要想把品牌做好一流的品控是必须的,国外的名车高昂的价格品控是基础,想想精致的品控所付出的的代价跟高昂的价格所得到的,这个就不用解释了。
第三,企业文化,一个没有明确企业文化的公司是没有灵魂的,作为专为玩车人开发的自行车厂商一定要有明确的企业理念,(这好像是一个成熟的艺术家,一定要有自己的艺术语言,自己的风格,不用看签名,一看作品的形式风格就知道是哪个艺术家的作品。不用讨好每一个人,一个中庸的作品不是好作品,好的作品可以有缺点,但一定要在某个领域做到极致)
第四,就是企业营销了,目前按摩师,风行等折叠车品牌在圈子内部人气很高,但是让大众接受还是任重道远,主要是没看到他们有什么大的推广上的动作,也许是还没有积累到时候吧。我有一些建议,(1)可以举办一些自行车设计大赛,征集全世界优秀自行车设计作品。如果作品入围,可以投入生产。这样既可以推广企业文化又可以提高知名度
(2)可以走分级路线,比如诺基亚手机也是有平民路线,同时也有高端路线的vertu 。可以向当代艺术品推广一样,甚至可以炒作一下,一切都是为了品牌。(3)赞助全球骑行计划也是不错的方案,可以让媒体24小时记录全球骑行过程,在路途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有美丽景色异域风情,等等 这些都会吸引观众的目光。这样的纪录片也绝对有利于品牌宣传。
好的方案其实很多。
最后给我们的国产自行车品牌打打气,坚持努力,相信你们会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