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796阅读
  • 68回复

[AUTO]是谁谋杀了上海牌轿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2287
金钱
1711
威望
148
贡献值
0
爱心值
-3
只看该作者 30楼 发表于: 2013-08-31
引用第22楼yra062于2013-08-31 06:18发表的  :
中国车价格真的不是世界最贵,用车成本也不是世界最贵。
但是高速公路收费的确不该。
还有,油价贵是因为里面有养路费。


有办法就移民

发帖
20077
金钱
7446
威望
1929
贡献值
29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31楼 发表于: 2013-08-31
    2012年1月19日工信部发布的第233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里出现了“上海牌”轿车,立刻引起业界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上海牌轿车即将复出市场的征兆。而在21年前的1991年11月25日下午2点30分,上海汽车厂总装车间举行了最后一辆上海牌轿车下线的仪式。从此上海牌轿车几乎被遗忘了,很少有人提及。近十年来人们讨论自主品牌时,偶尔也会提到“北红旗,南上海”。可能是时间太久远了,相关事实已模糊不清,加上某些人想象力太过丰富,再加上以讹传讹,德国大众成了传说中“灭掉上海牌”的罪魁祸首。如今,上海牌即将复出,问题就来了:既然是已经被灭掉了,还能死而复生吗?还是当初根本没有“被灭掉”,只是“被冷藏”?是还这段历史以本来面目的时候了。
------------------------------------------------------------------------------------------------------------
1.一个屋檐下两个工厂
    业界流行的有关上海牌轿车“被灭掉”的说法大体是这样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还缺乏品牌意识,大众就预感到自主品牌未来可能对它造成的威胁。就把收购中国上海汽车厂,消灭上海牌汽车作为它与上汽扩大合作的先决条件。上汽为了成为中国轿车生产的‘三大’基地之一,将当时生产十分俏销的‘上海牌’轿车的上海轿车厂,忍痛卖给了大众。让大众轻而易举地把它的自主品牌上海牌品牌从根上铲除了,上汽为此付出了20年的代价,我们还自诩是‘壮士断腕’。当此时,上海牌轿车年产6000多辆,一年赢利1亿多元。
    但这仅仅是一个传说。真相到底是什么?
    早在1978年8月3日,第一机械部和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当时上海市政府仍沿用文革时期的叫法)共同署名起草上报国务院 “关于引进轿车制造技术和改造轿车厂”的报告时,上海牌轿车和上海汽车厂的前途和命运就已经决定了。当时考虑到国内真正能批量生产轿车又有装配线的只有上海,所以建议引进一条装配线放在上海,改造安亭的上海汽车厂,使其年产量能达到15万辆,主要的目的是出口创汇,而不是人们今天热议的“市场换技术”。
    当时中国政府很明白,既然要利用外国汽车厂的资金和技术来改造安亭汽车厂,生产出来的汽车又要出口外销,当然只能够生产外国品牌的汽车,而不可能生产1958年仿制奔驰220 S的“上海牌”老轿车。在那个年代,如果要求任何一个有意愿到上海投资的外国汽车厂,除了掏腰包改造上海汽车厂来生产轿车,还要放弃自己的品牌名称而使用上海牌,不管生产出来的汽车是要在中国国内销售或出口到其他国家,都是绝对不现实的,也不会有外国企业会答应这么做。所以,上海牌轿车的退出和上海汽车厂的改名易主,早就属于当时第一机械部和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的必然规划了。
    在德国大众和中国谈判上海项目的过程中,由于中德双方财力的拮据,1980年双方决定把年产15万辆的规模缩小到年产3万辆,但是保持基本原则不变。其中一条就是“不能作为基本建设立项,只能属于技术改造”。换句话说就是“改造现成的老厂”。德方认为,老厂房与现代化汽车生产的要求相去甚远,“改造”起来比拆迁的难度还大,成本更高,所以在谈判期间,反对这种“旧衣翻新”的做法,坚持要求另起炉灶。但中方谈判代表明确表示,这是中央政府的“原则”,谁也不能改动。所以最后只能如此。
    德国人以“规划细腻,执行严谨”闻名于世,在可行性报告中很详细地规划,什么时候应该完成哪些工作。双方谈好,在新厂成立后,中方负责将老厂内所有的机器设备全部搬空;这一条记录在可行性报告中的条款等同合同一样有效。当时德方并不关心老厂以后要搬到哪里去和老上海牌轿车是否继续生产的问题。按照德国人的性格和价值取向,这是中国自己的事情,外人不该插手,更无权插手;以德国人素有的“傲慢”,根本不会认为上海牌未来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必欲灭之而后快。
    1985年3月上海大众汽车厂在安亭正式成立,上海汽车老厂的机器设备不但没有按照约定时间搬走,甚至还继续在原来的厂房内生产上海牌老轿车。很多上海大众的设施像食堂等被共同使用,还有一条贯穿工厂的大马路,按计划应该堵死,但仍然畅通无阻。工厂里人头乱窜,根本分不清是上海大众的员工,上海老厂的员工,还是外面的过路人。它给一边生产,一边改造的上海大众,不论在安全,管理,生产或施工上都带来了无法预期和想象的困难、乱像和压力,也拖延了建厂的进度。
    上海大众第一任德方副总经理马丁·波斯特(Martin Posth)在他的回忆录中引用德方技术副总经理约阿欣·保尔(Joachim Paul)的牢骚:“一个屋檐下两个工厂?这可行不通。上海拖汽公司必须连同员工一起搬走,而且要马上搬走。而那些市政府或上海拖汽公司负责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中方人士,却始终以安抚性的预告来回应安慰我们,但事情却毫无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2.沉重的选择
    根据当时负责迁建上海老厂而新成立的“上海汽车联营厂筹建领导小组组长”徐春涛的回忆:“最初上级仅同意联营厂生产轿车车身,没提整车。但在嘉定县县政府的坚执和汽车厂老员工们联名写信的争取,要求‘新老车共存’,拖汽公司的领导才默许他们继续生产上海牌老轿车。但市经委对‘未办手续就已经扩建’的作法对联营厂还做了批评。”
    分厂时,大部分老厂房都留给上海大众去改造,以便生产新车型桑塔纳,而新联营厂只分到老发动机厂,所以必须要盖新厂房,建新油漆线和新冲压线来生产上海牌老桥车。当时上海人风趣地说这是“老瓶子装新酒,新瓶子装老酒”。徐春涛也自嘲他们的工程是“倒瓶子工程”。
由于各方的支持,新联营厂只花了9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厂房的土建工程,提前了266天,时称“嘉定速度”。可是另一边的上海大众情况则迥然不同。
    1988年4月4日西德明镜周刊的记者在实地采访后是这样描述的:“当狼堡(德国大众总部所在地)人经过6年的热身,在上海郊外约三十公里的安亭镇组装桑塔纳时,他们不得不在一些破烂的厂房里开始生产汽车。开始的时候连进厂的大马路都没有路面,工厂改造的进程拖拖拉拉,因为施工队于其间兼顾了比这里更有利润的工作。反之,极老旧的上海牌轿车的老东家和生产团队却得到了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与此同时,他们还抽走了最好的技术员工,而把那些技术较差的人员留下来给合资厂进行培植训练。直到今天,合资厂还很缺乏好的技术人员。”
    1987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我在北京认识了当时上海汽车厂的蒋志伟厂长。虽说是第一次见面,但我们谈的很投机。闲谈中我们也聊到上海汽车厂的前途。当时我的分析有三种可能性:1.自立更生,很辛苦,不容易;2.找合资,但北京上级会同意上海有两个合资汽车厂吗?而其他地方,包括一汽和二汽,他们连一个汽车厂都还没有,会同意吗?3.与上海大众合并,也不容易,上海大众一定会要厂房和空地,但机器设备就不一定非要不可,也可能在改造后会有用,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员工,同上海大众几乎一样多的1500名员工怎么办?
    蒋志伟谈到当时的生产量已达到5000辆水平,质量改进很多,销售很好,供不应求,正打算开发新车型。
    1991年初的一天,上海大众技术副总经理保尔突然对我说:“上海老厂想并给我们,我们拒绝了。他们的发动机厂,地面上的油污之厚,似乎从建厂以来就没清洗过。我已受够了老厂改造的痛苦,再来一次?我可不干。”
    当下我就表示不同意他的看法。首先,这不像以前那样属于老厂改造项目了,理论上是可以把老厂房铲平重新建造。再说现在买下,将来扩建时必定有用,因为它同上海大众只有一墙之隔,就在隔壁。我还开玩笑说,你们可以先把老发动厂房拿来当室内足球场用。最终,上海大众合并收购了上海汽车厂。
    蒋志伟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上海汽车厂第二次创业,经过五年,完成了自行设计和制造的具有较先进水平的总装车间,新的油漆线和冲压线,整车制造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与毗邻的上海大众桑塔纳相比,无论是规模,产量,质量都黯然失色。况且上海牌车型属于50年代水平,随着国门的开放,它迅速失去昔日的魅力。”
    主事专家对上海汽车厂现况的忧虑尽在字里行间。
    让我们再看看两车的销量:
年份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上海牌
5607
6010
5207
2205
4025
5490
5518
6072
桑塔纳
438
456
3356
8031
10470
15549
15688
18537

    数据表明一切,事实是硬道理。上海的决策人很容易看出该如何取舍这两家厂。
    在蒋志伟的回忆文章中还提到当时上海市市长朱镕基的指示:“把上海牌和桑塔纳对立起来看是落后于改革开放形势的。上海大众就是一步跳到国际水平的民族工业,上海轿车工业正是从上海牌,桑塔纳这样发展起来的。”

发帖
20077
金钱
7446
威望
1929
贡献值
29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32楼 发表于: 2013-08-31
Re:回 21楼(coolsear) 的帖子
引用第28楼海树于2013-08-31 13:39发表的 回 21楼(coolsear) 的帖子 :
君不见同时代更垃圾的长安 昌河 都活的好好的!侬不见得要说老长安的技术比上海牌高吧?那样我可是真要BS你了

海树兄你。。。。。

长安开发出长江吉普并移交给北京生产北京吉普之后直到80年代和铃木合作这一大段时间内完全和汽车没有任何关系,根本就不造汽车。而80年代引进的铃木ST90K技术水平跟上海牌根本就不在一个次元。

拿老长安和上海牌比技术只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你YY中长安引进铃木技术之前也和上海牌一样造了几十年50年代技术水平的坑爹车。
发帖
1408
金钱
1191
威望
116
贡献值
0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33楼 发表于: 2013-08-31
只希望某瑞以及某利争点气吧……
发帖
39
金钱
39
威望
3
贡献值
0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34楼 发表于: 2013-08-31
自主研发多贵,多麻烦,还不一定挣钱,当然是合资省事,来钱快啦!民营企业对不起,合资那没你的事。不光是汽车工业,看看其他产业,能赚钱,搞垄断。钱难赚的,民营的抢去吧!

发帖
20077
金钱
7446
威望
1929
贡献值
29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35楼 发表于: 2013-08-31
引用第25楼咸鱼于2013-08-31 09:09发表的  :
油品质量比天朝好吧。。。

你怎么不说欧洲原油成本还低得多呢。。。。。直接管子从中东俄罗斯抽。而天朝原油绝大多数是跨越半个地球一船一船运的。

发帖
1492
金钱
1201
威望
64
贡献值
1
爱心值
1
只看该作者 36楼 发表于: 2013-08-31
引用第3楼Dr.Brother于2013-08-30 22:35发表的  :
大头梦啊 塔塔收购捷豹路虎后价格降了吗

+10086

发帖
15744
金钱
16846
威望
1562
贡献值
17
爱心值
3
只看该作者 37楼 发表于: 2013-08-31
回 32楼(coolsear) 的帖子
其实我要对你坦白。。。我从骨子里BS长安汽车!这样的企业纵然把全世界最好的技术给他又如何?现实中长安一次次把车做成垃圾!上海牌当年的生产能力代表了国内的最高水准!你敢说不是吗?无论从工人素质还是到开发水平!请问有多少理由把国内当时的一流厂给关闭。。。。。
你敢说70 80年代内地的家庭那个不想得到辆上海产的工业品?上海这个城市给国内带来的文明需要用文字去描写吗?落后也只是输给老外。。。
我的回复就到此!实在说不下去了。。无语

发帖
20077
金钱
7446
威望
1929
贡献值
29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38楼 发表于: 2013-08-31
Re:回 32楼(coolsear) 的帖子
引用第37楼海树于2013-08-31 19:37发表的 回 32楼(coolsear) 的帖子 :
其实我要对你坦白。。。我从骨子里BS长安汽车!这样的企业纵然把全世界最好的技术给他又如何?现实中长安一次次把车做成垃圾!上海牌当年的生产能力代表了国内的最高水准!你敢说不是吗?无论从工人素质还是到开发水平!请问有多少理由把国内当时的一流厂给关闭。。。。。
你敢说70 80年代内地的家庭那个不想得到辆上海产的工业品?上海这个城市给国内带来的文明需要用文字去描写吗?落后也只是输给老外。。。
我的回复就到此!实在说不下去了。。无语


本来就是在和老外比呀,你非要扯什么长安,上海比长安牛逼,所以就是大众谋杀了上海?我已经完全看不懂你在说什么了。ms是想说上海最牛逼了?

发帖
15744
金钱
16846
威望
1562
贡献值
17
爱心值
3
只看该作者 39楼 发表于: 2013-08-31
我不敢说了。。再说大众就要撞死我了

发帖
20077
金钱
7446
威望
1929
贡献值
29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40楼 发表于: 2013-08-31
引用第39楼海树于2013-08-31 19:50发表的  :
我不敢说了。。再说大众就要撞死我了

大众真是精力无比旺盛。80年代要处心积虑谋杀技术水平相差30年的国产山寨车,现在要撞死说大众坏话的海树哥。。。。。

发帖
15744
金钱
16846
威望
1562
贡献值
17
爱心值
3
只看该作者 41楼 发表于: 2013-08-31
回 40楼(coolsear) 的帖子

发帖
8919
金钱
9457
威望
1170
贡献值
15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42楼 发表于: 2013-09-01
其实,任意一种管理课程(各种A)都会提及到“战略管理”这个问题,而将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的品牌及文化吃掉,是实施自已品牌战略的上上之选。

外商在进行品牌输出时,往往会利用国有品牌厂商的幼稚,采取先收购,然后冷冻等办法遏制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国有品牌,继而推出自己的品牌取而代之。这样的例子早已不计其数。 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工业重镇,在国门大开后,成为了洋品牌侵入的重灾区,上海牌汽车及上海牙膏厂的”美加净“、”中华“品牌被吃掉的过程,早已是管理学教材上滥熟的反面案例。

中国汽车产业”以市场换技术“已被证明了是个失败的决策。

《朱容基上海讲话实录》第一篇《把”桑塔纳“轿车国产化搞上去》,说的就是大众如何在官府的协助下,将上海本土汽车品牌吃掉的事情。


发帖
8919
金钱
9457
威望
1170
贡献值
15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43楼 发表于: 2013-09-01

上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已长进不少,在对外拓展的过程中,虽然吃了不少苦头,但在收购英国”罗孚“车厂中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相比之下,一起参与的南汽表就差劲多了,最后沦落到自身也被上汽吃掉的的境地。汽车这个产业的特点,决定了BYD、奇瑞这些企业根本就没戏,他们最后的命运,肯定就是被上汽、广汽这些大家伙收购合并。


发帖
866
金钱
634
威望
28
贡献值
0
爱心值
2
只看该作者 44楼 发表于: 2013-09-01
引用第23楼coolsear于2013-08-31 06:35发表的  :
欧洲的油价是天朝的1.5倍。

不过人家的收入比天朝高的不止1.5吧?
俺喜欢700c ~ ~ ~

发帖
866
金钱
634
威望
28
贡献值
0
爱心值
2
只看该作者 45楼 发表于: 2013-09-01
Re:回 21楼(coolsear) 的帖子
引用第26楼海树于2013-08-31 13:26发表的 回 21楼(coolsear) 的帖子 :
那你解释下德国大众为何万里迢迢运辆垃圾车去狼堡他自己的展览馆?炫耀战利品吗?其实在国人的眼里这些就是垃圾!包括你也这么认为。。这就是本性
事实绝不你所想当然的!上海牌经历了多次的改进!包括发动机到后期也调教的很好。我97年国企卖车的时候经常有人来问老上海还能否买到?这车不是没市场!亲。。

纠结这些都是虚的,上海汽车NB的话,怎么不去德国开个厂?
俺喜欢700c ~ ~ ~
发帖
1926
金钱
1207
威望
74
贡献值
1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46楼 发表于: 2013-09-01
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发帖
20077
金钱
7446
威望
1929
贡献值
29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47楼 发表于: 2013-09-01
引用第42楼bigerg于2013-09-01 02:51发表的  :
其实,任意一种管理课程(各种A)都会提及到“战略管理”这个问题,而将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的品牌及文化吃掉,是实施自已品牌战略的上上之选。
外商在进行品牌输出时,往往会利用国有品牌厂商的幼稚,采取先收购,然后冷冻等办法遏制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国有品牌,继而推出自己的品牌取而代之。这样的例子早已不计其数。 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工业重镇,在国门大开后,成为了洋品牌侵入的重灾区,上海牌汽车及上海牙膏厂的”美加净“、”中华“品牌被吃掉的过程,早已是管理学教材上滥熟的反面案例。
中国汽车产业”以市场换技术“已被证明了是个失败的决策。
.......

汽车和日化饮料什么的毫无可比性,这个领域技术优势就是决定性的优势。你和泰森打一场拳,你被揍趴下了,能怪泰森战略战术太流氓了?实力差距太悬殊,你根本就还没有资格去谈什么战略战术。

你技术比人家差了整整30年,除了去抱老外的大腿没有任何办法。说句不好听的,那个年代如果不是天朝的特殊国情,老外直接进口车子就把国内所有车(其实也没几家)都能杀绝了,连独资厂都不用来开,更别说合资厂了。一汽上汽,别说抱大腿,连人家裤子都摸不到。你不用市场换技术试试看?要么继续当北朝鲜去吧,或者你指望天朝玩一把su27的流氓把戏?恕我愚钝,我实在想象不到还有能比市场换技术更好的结局了。你不能因为现在市场换技术带来的各种弊端就说市场换技术错了,你也得还想想当年的起点有多低。
[ 此帖被coolsear在2013-09-01 05:18重新编辑 ]

发帖
20077
金钱
7446
威望
1929
贡献值
29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48楼 发表于: 2013-09-01
引用第44楼车轮滚滚于2013-09-01 03:37发表的  :
不过人家的收入比天朝高的不止1.5吧?

这你应该喷天朝太穷,老百姓收入太低。
汽油的成本是实实在在在那里的,所以其定价和收入水平无关。卖得再贵,只要是符合成本,利润率合理,就完全没有问题。
全世界除了产油国,也就米帝油能卖得便宜了。但你不想想人家米帝的原油成本低不说,他们为了石油打了多少战争,多少金融战,多少和欧佩克之间的政治博弈?所以人家油便宜也是自己奋斗的结果。我们有啥立场去和他们比油价,天朝能在米帝屁股后面拾人牙慧买到足够的油,或者趁着米帝心情好或者忙不过来多修几条管道就谢天谢地了。
[ 此帖被coolsear在2013-09-01 05:30重新编辑 ]

发帖
20077
金钱
7446
威望
1929
贡献值
29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49楼 发表于: 2013-09-01
引用第43楼bigerg于2013-09-01 03:18发表的  :
上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已长进不少,在对外拓展的过程中,虽然吃了不少苦头,但在收购英国”罗孚“车厂中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相比之下,一起参与的南汽表就差劲多了,最后沦落到自身也被上汽吃掉的的境地。汽车这个产业的特点,决定了BYD、奇瑞这些企业根本就没戏,他们最后的命运,肯定就是被上汽、广汽这些大家伙收购合并。 [表情]


根本没那么悲观,byd被戴姆勒抱大腿,吉利把车子买到拉美印度俄罗斯甚至台湾英国。长城占据suv市场的半壁江山。民营厂的实力和潜力没你想象中那么弱。

发帖
8919
金钱
9457
威望
1170
贡献值
15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50楼 发表于: 2013-09-01
引用第47楼coolsear于2013-09-01 04:55发表的  :
汽车和日化饮料什么的毫无可比性,这个领域技术优势就是决定性的优势。你和泰森打一场拳,你被揍趴下了,能怪泰森战略战术太流氓了?实力差距太悬殊,你根本就还没有资格去谈什么战略战术。
你技术比人家差了整整30年,除了去抱老外的大腿没有任何办法。说句不好听的,那个年代如果不是天朝的特殊国情,老外直接进口车子就把国内所有车(其实也没几家)都能杀绝了,连独资厂都不用来开,更别说合资厂了。一汽上汽,别说抱大腿,连人家裤子都摸不到。你不用市场换技术试试看?要么继续当北朝鲜去吧,或者你指望天朝玩一把su27的流氓把戏?恕我愚钝,我实在想象不到还有能比市场换技术更好的结局了。你不能因为现在市场换技术带来的各种弊端就说市场换技术错了,你也得还想想当年的起点有多低。


你不了解这个行业,中国整车厂商在技术上没你想象的不堪。

乘用车这一环,随着零部件采购的逐步全球化,技术障碍早已变得很小,到头来整车厂商比的就是文化(包括品牌元素)、成本而已。上汽经验不足,否则在2008年时收购意大利的设计工作室,作用会比收购罗孚的车型知识产权大得多(这桩收购,我做过一个很详尽的案例分析)。一汽就不用说了,除了乘用车,它还有商用车这一块(上汽收购南汽,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补强自已的商用车),如果没有记错,一汽已经是全球第一的商用车厂商。雷诺戴姆勒之流除了在重卡上能比一下,在商用车的其他领域完全没法跟一汽等中国厂商竞争。中国的整车厂商,并不都是想象中的“靠政策”,它们欠的只是市场经验及能力罢了。

回过头来说上海牌轿车,虽然80年代末在技术上已经落后国外太多,但随着国门的打开,技术的引进及消化吸收根本不成问题,上海牌轿车完全有可能通过改造升级而成为技术层面与国外轿车比肩的产品。如果不是官的短视,上海牌轿车早就成为汽车界的歼十;如果不是及民的自卑自暴自弃,到今时今日,上海牌早就不需要用过荣威的车型(其实荣威是英国罗孚的血脉)来”复兴“。


发帖
20077
金钱
7446
威望
1929
贡献值
29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51楼 发表于: 2013-09-01
引用第50楼bigerg于2013-09-01 13:45发表的  :
你不了解这个行业,中国整车厂商在技术上没你想象的不堪。
乘用车这一环,随着零部件采购的逐步全球化,技术障碍早已变得很小,到头来整车厂商比的就是文化(包括品牌元素)、成本而已。上汽经验不足,否则在2008年时收购意大利的设计工作室,作用会比收购罗孚的车型知识产权大得多(这桩收购,我做过一个很详尽的案例分析)。一汽就不用说了,除了乘用车,它还有商用车这一块(上汽收购南汽,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补强自已的商用车),如果没有记错,一汽已经是全球第一的商用车厂商。雷诺戴姆勒之流除了在重卡上能比一下,在商用车的其他领域完全没法跟一汽等中国厂商竞争。中国的整车厂商,并不都是想象中的“靠政策”,它们欠的只是市场经验及能力罢了。
.......

我没说现在不行呀。现在当然很好,这就是市场换技术的成果。

80年代你说得轻巧,说引进技术就引进?人家老外是来赚钱的,不是来技术扶贫的,凭什么把技术给你让你造自己的车。你谁呀?

发帖
9978
金钱
10793
威望
327
贡献值
3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52楼 发表于: 2013-09-01
是呀,现在所谓的红旗h7不过是A6的换标

所谓的荣威950不过是君越的拉皮~~


发帖
8919
金钱
9457
威望
1170
贡献值
15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53楼 发表于: 2013-09-02
引用第51楼coolsear于2013-09-01 14:29发表的  :
我没说现在不行呀。现在当然很好,这就是市场换技术的成果。
80年代你说得轻巧,说引进技术就引进?人家老外是来赚钱的,不是来技术扶贫的,凭什么把技术给你让你造自己的车。你谁呀?


80年代末,只要不抽走所有骨干力量,维持着“上海”的品牌运作,上海牌轿车比桑塔纳有半价优势,落后一点又有什么所谓,当其时缺的是车,而不是好车,而且当时基本没有私车。另外,当时引进的桑塔纳是60年代车型,技术差距并没有30年那么夸张。几年下来,就算没有洋鬼子手把手的教,满大街跑的桑塔纳难道就不可以模仿了?模仿也好、反向测绘也好,只要牌子在,上海牌轿车就能有所进步。说不定由于双方的竞争,桑塔纳这破车就不用一成不变的卖10年。

停止运作“上海”轿车的牌子,在今天看来,是个低级错误(当然,还是要历史地、唯物地看问题,将事件放到当时具体的环境看待,也许那时谁也看不出)。是中国汽车业的惨重教训。

发帖
4197
金钱
3440
威望
187
贡献值
1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54楼 发表于: 2013-09-02
我只知道国产320和进口320卖一个价

发帖
20077
金钱
7446
威望
1929
贡献值
29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55楼 发表于: 2013-09-02
引用第53楼bigerg于2013-09-02 00:20发表的  :
80年代末,只要不抽走所有骨干力量,维持着“上海”的品牌运作,上海牌轿车比桑塔纳有半价优势,落后一点又有什么所谓,当其时缺的是车,而不是好车,而且当时基本没有私车。另外,当时引进的桑塔纳是60年代车型,技术差距并没有30年那么夸张。几年下来,就算没有洋鬼子手把手的教,满大街跑的桑塔纳难道就不可以模仿了?模仿也好、反向测绘也好,只要牌子在,上海牌轿车就能有所进步。说不定由于双方的竞争,桑塔纳这破车就不用一成不变的卖10年。
停止运作“上海”轿车的牌子,在今天看来,是个低级错误(当然,还是要历史地、唯物地看问题,将事件放到当时具体的环境看待,也许那时谁也看不出)。是中国汽车业的惨重教训。

海滩哥能不能不要信口雌黄,桑塔纳是60年代技术?60年代passat b1还在娘胎里,还是负十岁好吧!而桑塔纳是80年代最新发布的,世界最先进水平的passat b2!

说价格,那时候的10w20w就像现在的100w200w,你一说搞得上海牌好像就成了老百姓买得起的车一样。你说海上牌又便宜又好怎么销量还不到桑塔纳的1/3?

说到底你给上海牌制定的线路就是山寨嘛。你当山寨容易呀,测绘测绘,发动机、变速箱就造出来了?你当德国人傻b呀,你说山寨就让你山寨?

总之就是不能关,关了就是错了。能不能活我可不管,品牌会不会臭我就更不管了,总之你一定能活下来,品牌必须能发扬光大。反正yy一下也不腰疼。

发帖
8919
金钱
9457
威望
1170
贡献值
15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56楼 发表于: 2013-09-02
你硬要将拼凑的B2说成是“开发”也没办法,三厢307及三厢威姿,以及朗逸也是这样子“开发”出来的  

B2在德国只卖了区区13万辆,而且,虽然是1980年推出的,但跟诞生于1973年的B1相比,只作了少量修修补补,主要技术水平都停留在60年代水平。至于搭载的几款发动机就更不用说了,之后的20年,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给洋鬼子做了几十年小白鼠。
[ 此帖被bigerg在2013-09-02 16:19重新编辑 ]

发帖
20077
金钱
7446
威望
1929
贡献值
29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57楼 发表于: 2013-09-02
引用第56楼bigerg于2013-09-02 15:44发表的  :
你硬要将拼凑的B2说成是“开发”也没办法,三厢307及三厢威姿,以及朗逸也是这样子“开发”出来的  [表情]
B2在德国只卖了区区13万辆,而且,虽然是1980年推出的,但跟诞生于1973年的B1相比,只作了少量修修补补,主要技术水平都停留在60年代水平。至于搭载的几款发动机就更不用说了,之后的20年,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给洋鬼子做了几十年小白鼠。[表情]

B3也是在B2的基础上修修补补,B4也是在B3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按你的逻辑,超级大黄蜂也是在F18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拿B级车在德国的销量说事只能说明你不了解德国。不过你也不看看B2光是在德国不到十年时间就生产了330W辆,在美国和南美销量都非常好。

发帖
20077
金钱
7446
威望
1929
贡献值
29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58楼 发表于: 2013-09-02
大众、奥迪拿着20年前的技术偏偏中国人巴西人也就算了,居然还敢去骗美国人!还有更傻x的日本人,nissan居然还引进60年代的B2在本国生产!!真2B!!!

发帖
4873
金钱
5076
威望
334
贡献值
1
爱心值
1
只看该作者 59楼 发表于: 2013-09-02
话说,无利不起早,老外也要赚钱,人家有没使阴招算计,我不清楚,外资进来搞合资又不是为了当活雷锋,人家凭什么就得帮你做大做强?
内因关键还是自主品牌自己不给力。产业政策导向似乎也出了一点问题(参见http://auto.sina.com.cn/news/2004-04-06/61270.shtml)。岛国和棒子起步的时候也有靠CKD组装偷师起家的经历,凭什么现在人家就反过来当了老师了?
转职佛系奶爸。淘宝小店暂停接单,希望日后有机会再为车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