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463阅读
  • 99回复

[知识介绍]【大好人单车研究室】第一篇:轮组侧向刚性的奥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2929
金钱
12929
威望
1157
贡献值
16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30楼 发表于: 2014-06-10
回 光光 的帖子
光光:救不了碳刀 (2014-06-10 11:57) 

碳刀没有偏心圈是为啥。。。
ORI交流群:312718762

发帖
1245
金钱
22375
威望
75
贡献值
0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31楼 发表于: 2014-06-10
技术贴。狂顶呀!

发帖
11497
金钱
15838
威望
896
贡献值
3
爱心值
2
只看该作者 32楼 发表于: 2014-06-10
回 光光 的帖子
光光:“花鼓:
花鼓体积很小,其本身我习惯于将其视为一个刚体,所以花鼓影响轮组刚性的方式是花鼓本身的几何参数。
几何参数会很大程度影响辐条的“支撑角度”。效果等同于ERD带来的影响
所以大的鼓耳偏移量会让轮组的侧向刚性极大提升”
....... (2014-06-10 08:59)

这个问题 其实也是我在很久之前思考陷入的一个误区,
其实即使wr不变 wl在大于wr这个区间内一样可以影响侧向刚性的
因为根据我的分析,侧向刚性的来源是发生侧向形变导致的双侧辐条的张力差,在非驱侧辐条没有降到0,还在近似线性范围内提供张力差的话,左侧辐条的支撑角度就可以很大的影响侧向刚性,左侧支撑角度越大,也就是WL越大,辐条对于圈的侧向位移更加敏感,张力变化更迅速,也就是侧向刚性越好(虽然编轮时候左侧预张力会偏小,用手捏辐条会心理上觉得软)
即便非驱动侧辐条降到0了,相当于是非驱辐条预紧力的侧向分量全部释放完毕,预紧张力的水平方向分量基本上对于普通花鼓普通编法来说是由驱动侧辐条决定的,这时候wl大的花鼓也是更早达到把这个预紧张力的侧向分量更早的全部释放出来,侧向刚性也相当于更好一些。

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

发帖
29661
金钱
82685
威望
3411
贡献值
248
爱心值
4
只看该作者 33楼 发表于: 2014-06-10
回 warpblade 的帖子
warpblade:碳刀没有偏心圈是为啥。。。 (2014-06-10 12:43) 

类似于机翼效应,偏心碳刀左右气压差不同,转起来就往一侧歪
发帖
2809
金钱
2131
威望
134
贡献值
0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34楼 发表于: 2014-06-10
菜腿表示不会摇车,膜拜此文,高大上啊。
天网恢恢肥而不腻

发帖
29661
金钱
82685
威望
3411
贡献值
248
爱心值
4
只看该作者 35楼 发表于: 2014-06-10
回 dahaoren 的帖子
dahaoren:这个问题 其实也是我在很久之前思考陷入的一个误区,
其实即使wr不变 wl在大于wr这个区间内一样可以影响侧向刚性的
因为根据我的分析,侧向刚性的来源是发生侧向形变导致的双侧辐条的张力差,在非驱侧辐条没有降到0,还在近似线性范围内提供张力差的话,左侧辐条的支撑角度就可 .. (2014-06-10 14:26) 

那你觉得后轮左偏和右偏会有差异吗?比如说摇车更容易擦左刹车皮还是右刹车皮?

发帖
11497
金钱
15838
威望
896
贡献值
3
爱心值
2
只看该作者 36楼 发表于: 2014-06-10
回 光光 的帖子
光光:那你觉得后轮左偏和右偏会有差异吗?比如说摇车更容易擦左刹车皮还是右刹车皮? (2014-06-10 16:10) 

有差异
对于普通青年编法且双侧辐条一样粗细和数量的轮组(比如sp8)
我想分三种情况循序渐进的讨论这个问题:
1,如果是整个轮圈均匀侧向施压看圈的偏移,那么一定是从飞轮侧用力会更容易让轮圈侧向位移。也就是这种情况下非驱动侧刹皮更容易蹭圈。
2,如果不摇车,只是让一个胖子坐到坐垫上,那么相当于拉紧上半扇面辐条,放松下半扇面辐条。我计算了一下,由于辐条的拉紧和放松作用 ,会让本来居中的轮组 向非驱动侧倾斜(也就是上半扇面左倾 下半扇面向右突出)。也就是说一个足够重的人坐在车子上后轮框会天然地蹭左侧刹皮。
3,摇车的时候的侧向扭矩直接施加于着地点,刹皮附近是受到硬圈传递过来的反向扭矩。所以会更加复杂一些。如果把问题稍微简单化,圈看成一个绝对刚体,那么显然是上半扇的非驱侧辐条由于支撑角度占优更容易拽住圈偏移的趋势,所以是不容易蹭到右侧刹皮的。

所以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左侧更容易蹭刹皮,而且2和3的效应在实际中都存在的,会有加成。
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

发帖
29661
金钱
82685
威望
3411
贡献值
248
爱心值
4
只看该作者 37楼 发表于: 2014-06-10
回 dahaoren 的帖子
dahaoren:有差异
对于普通青年编法且双侧辐条一样粗细和数量的轮组(比如sp8)
我想分三种情况循序渐进的讨论这个问题:
1,如果是整个轮圈均匀侧向施压看圈的偏移,那么一定是从飞轮侧用力会更容易让轮圈侧向位移。也就是这种情况下非驱动侧刹皮更容易蹭圈。
....... (2014-06-10 17:37) 

那么如果缩小WL到和WR一样,会怎么样呢?

发帖
11497
金钱
15838
威望
896
贡献值
3
爱心值
2
只看该作者 38楼 发表于: 2014-06-10
回 光光 的帖子
光光:那么如果缩小WL到和WR一样,会怎么样呢? (2014-06-10 17:46) 

如果两侧都用放射编法并且缩小wl使其等于wr
会让轮框向右偏移比之前大wl时更容易了,此时右侧与左侧一样的容易蹭刹皮。
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

发帖
29661
金钱
82685
威望
3411
贡献值
248
爱心值
4
只看该作者 39楼 发表于: 2014-06-10
回 dahaoren 的帖子
dahaoren:如果两侧都用放射编法并且缩小wl使其等于wr
会让轮框向右比之前大wl时更容易了,此时右侧与左侧一样的容易蹭刹皮。 (2014-06-10 17:50) 

结论很明显
无论wl大或者小,总会因为wr太小而导致左侧蹭刹车皮,而且这个左侧幅度是不会变的

增大wl试图让右边不那么容易蹭刹车皮,没有意义。因为左边还是会蹭,而且幅度不变。

所以一个后轮的偏摆幅度大小和wl没啥太大关系,本质还是要wr更大才能控制住最大偏摆

这就是我说的,wl大小根本不重要,wr才是核心

发帖
11497
金钱
15838
威望
896
贡献值
3
爱心值
2
只看该作者 40楼 发表于: 2014-06-10
回 光光 的帖子
光光:结论很明显了
无论wl大或者小,总会因为wr太小而导致左侧蹭刹车皮,而且这个左侧幅度是不会变的
增大wl试图让一边不那么容易蹭刹车皮,没有意义。因为另一边还是会蹭,幅度不变。
....... (2014-06-10 17:56) 

呵呵你这里的结论是有个漏洞的,那就是wl减小之后的上半扇向左右的侧向刚性都是减小的,只不过非驱动侧拉住圈的能力衰减的更快 所以可以在wr=wl的时候向左右的侧向刚性达到一致~~
为啥都是减小的呢,还是因为侧向刚性表现的是张力差,wl的增加不但增加的是向右的侧向刚性快速增长,也会带来左侧辐条对于向左的偏移更敏感,更快速地释放掉预张力,也就表现为摇车更加硬朗
其实我想这也就是明明把wl做小不会太过困难 ,但是绝大多数厂家都把wl做得比较大的原因
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

发帖
29661
金钱
82685
威望
3411
贡献值
248
爱心值
4
只看该作者 41楼 发表于: 2014-06-10
回 dahaoren 的帖子
dahaoren:呵呵你这里的结论是有个漏洞的,那就是wl减小之后的上半扇向左右的侧向刚性都是减小的,只不过非驱动侧拉住圈的能力衰减的更快 所以可以在wr=wl的时候向左右的侧向刚性达到一致~~
为啥都是减小的呢,还是因为侧向刚性表现的是张力差,wl的增加不但增加的是向右的侧向刚性快速增长 .. (2014-06-10 18:04) 

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如果增大wl这么好,为什么绝大多数厂家没有把wl做到max值呢

很多顶级碳刀的后花鼓,wl都是拼命的往小的做。

因为缩小wl后,径向的张力增加让车圈更接近刚体

从而摇车更硬朗。

这就是为什么wl不能做的太大



发帖
11497
金钱
15838
威望
896
贡献值
3
爱心值
2
只看该作者 42楼 发表于: 2014-06-10
回 光光 的帖子
光光: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如果增大wl这么好,为什么绝大多数厂家没有把wl做到max值呢
很多顶级碳刀的后花鼓,wl都是拼命的往小的做。
....... (2014-06-10 18:12) 

我们这里只探讨了wl对于纯侧向刚性的意义 而且纯侧向刚性是绝对受益于wl增加的 我想这也是mavic工程师强调法兰间距的重要性的原因吧
但是作为一个轮组 需要考虑的不止是侧向刚性这么简单  比如增大wl换来的侧向刚性的增加却会极大的增加左侧辐条的疲劳风险,因为辐条总会在较大张力变化范围内反复经受考验 所以从耐久的角度来说未必是个好事。再比如辐条孔在刀圈开口方向也会有所限制 ,wl太大也未必可以很好拉直 如果是针对自编市场的花鼓 就更得考虑辐条孔的开口方向问题了。再比如wl太大的话对于双侧辐条相等的系统来说 左侧辐条预张力太小  会给调圈带来些烦恼。
所以wl综合来看未必大了就好 尤其是对于双侧辐条相等的系统 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增加wl可以确定的增加轮组侧向刚性
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

发帖
29661
金钱
82685
威望
3411
贡献值
248
爱心值
4
只看该作者 43楼 发表于: 2014-06-10
回 dahaoren 的帖子
dahaoren:我们这里只探讨了wl对于纯侧向刚性的意义 而且纯侧向刚性是绝对受益于wl增加的 我想这也是mavic工程师强调法兰间距的重要性的原因吧
但是作为一个轮组 需要考虑的不止是侧向刚性这么简单  比如增大wl换来的侧向刚性的增加却会极大的增加左侧辐条的疲劳风险,因为辐条 .. (2014-06-10 18:28) 

没人说法兰盘间距不重要,但你没有抓住重点
侧向刚性的瓶颈,是wr值,这才是关键

而wl只是打酱油的。

wr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后轮最大偏摆幅度。根本没wl什么事

我最担心的是,会让人产生“wl大就是好”的错误结论



发帖
11497
金钱
15838
威望
896
贡献值
3
爱心值
2
只看该作者 44楼 发表于: 2014-06-10
回 光光 的帖子
光光:没人说法兰盘间距不重要,但你没有抓住重点
侧向刚性的瓶颈,是wr值,这才是关键
而wl只是打酱油的。
....... (2014-06-10 18:48) 

呵呵 你提到的这个后轮最大偏摆幅度是个略显模糊的概念 即使意思是指后轮摇车的时候能蹭到多远的左侧刹皮 也并不是跟wl无关的
有以下几种情况
1,体重力量都偏小的车手 ,往往无法将左侧辐条张力逼成零,在这种情况下wl增大会很好的释放左侧辐条张力 提供更好的侧向刚性。wr和wl共同决定了这类车手可感知的范围的侧向刚性
2,体重大力量猛的车手,一摇车就是猛的,所以左侧辐条很快被逼为零,这种情况下就是全靠右侧的辐条来提供继续的回复力矩了,在这种情况下wr成为了唯一的瓶颈。wl再大也没用了。
上述讨论是基于上半扇面独自偏摆也就是轮圈很软来讨论的。如果考虑圈是个刚体的话,wl就会一直有效,而且wl越大侧向刚性越好~
我非常同意增加后轮的等效wr可以极大提升后轮侧向刚性的说法,但wr并非唯一变量~
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

发帖
3966
金钱
14222
威望
309
贡献值
0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45楼 发表于: 2014-06-10
顶起。小白一枚。有空慢慢看。
SO SAY WE ALL!

发帖
29661
金钱
82685
威望
3411
贡献值
248
爱心值
4
只看该作者 46楼 发表于: 2014-06-10
回 dahaoren 的帖子
dahaoren:呵呵 你提到的这个后轮最大偏摆幅度是个略显模糊的概念 即使意思是指后轮摇车的时候能蹭到多远的左侧刹皮 也并不是跟wl无关的
有以下几种情况
1,体重力量都偏小的车手 ,往往无法将左侧辐条张力逼成零,在这种情况下wl增大会很好的释放左侧辐条张力 提供更好的侧向刚性。wr和wl .. (2014-06-10 19:01) 

你的定义一样模糊,什么叫车手可感知的?
摇车车圈右摆5mm,左摆3mm,这种是人能感觉到的?
可感知只有蹭圈,蹭圈只和车圈最大偏移量有关,由wr直接决定,完全没wl什么事

另外圈不可能是刚体,越大的圈越不可能是刚体。
小圈又不需要操心侧向刚性
呵呵

wr是决定性因素,最重要的只字未提。
wl这个打酱油的反而显得很“重要”。

最后就是,所谓的摇车,很多人都是错误的摇车姿势,以为左右摇的稀里哗啦,车圈直接摇到刹车皮上才是摇车。

发帖
11497
金钱
15838
威望
896
贡献值
3
爱心值
2
只看该作者 47楼 发表于: 2014-06-10
回 光光 的帖子
光光:你的定义一样模糊,什么叫车手可感知的?
摇车车圈右摆5mm,左摆3mm,这种是人能感觉到的?
可感知只有蹭圈,蹭圈只和车圈最大偏移量有关,由wr直接决定,完全没wl什么事
....... (2014-06-10 23:26)

可感知范围就是说以这类人的体重和输出功率所能产生的车轮侧向形变范围。
车圈的偏摆数字人或许无法直接感觉出来,但是偏摆产生的硬朗和绵软的感觉是可以明确感觉出来的。否则还讨论啥侧向刚性啊。不蹭圈就不讨论侧向刚性的话 那么碟刹轮组都可以不在乎侧向刚性了?
车圈最大偏移量我上个帖子总结过了,虽然需要分很多种情况讨论,但永远跟wl有关系,就不再重复了。wr极为重要,我从未否认,法兰距本身就是wl+wr,这也算只字未提?实际上普通编法下预张力的侧向分量就由wr来决定的,这个数值越大,侧向刚性的其中一部分潜力就越大。但是wl也蛮重要,但是你却说没他什么事,我只能理解为你没看懂我上一个帖子或者说顶楼的帖子。
车圈肯定不会是严格刚体,但是再软的圈本身也有刚性,有刚性就可以传导辐条受力。
圈的大小是相对的,小圈侧向刚性一般来说普遍偏硬也是相对的。因为每个人体重和功率不同。需要的侧向刚性不同。单纯就侧向刚性单一参数而言,不嫌多。

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

发帖
29661
金钱
82685
威望
3411
贡献值
248
爱心值
4
只看该作者 48楼 发表于: 2014-06-10
回 dahaoren 的帖子
dahaoren:可感知范围就是说以这类人的体重和输出功率所能产生的车轮侧向形变范围。
车圈的偏摆数字人或许无法直接感觉出来,但是偏摆产生的硬朗和绵软的感觉是可以明确感觉出来的。否则还讨论啥侧向刚性啊。不蹭圈就不讨论侧向刚性的话 那么碟刹轮组都可以不在乎侧向刚性了?
车圈最大偏移 .. (2014-06-10 23:41) 

不是wl贡献不嫌多,是的确太少,和wr的决定性比起来简直微不足道
所以这种微薄的贡献,人体如何能精确感知出来,我不知道

拿一个久裕172sb和一个清豪rotaz后花鼓比
wr差不多,wl明显久裕更大
但我的感觉是清豪编的后轮更稳
无论是骑行感觉还是编圈释放张力的手上感觉

发帖
11497
金钱
15838
威望
896
贡献值
3
爱心值
2
只看该作者 49楼 发表于: 2014-06-11
回 光光 的帖子
光光:
不是wl贡献不嫌多,是的确太少,和wr的决定性比起来简直微不足道
所以这种微薄的贡献,人体如何能精确感知出来,我不知道
拿一个久裕172sb和一个清豪rotaz后花鼓比
.......

wl在目前普通编法下对于侧向刚性贡献量肯定是低于wr的,其实主要还是wr普遍成绩太差,所以潜力太大,稍微多考个几分提升幅度就算是相当不小。
但是说wr是决定性的以及wl是微不足道的我觉得还是略显有失公允的。
wl和wr的内涵是最终影响了支撑角度,从而影响侧向刚性,所以拿九欲和青豪比较其实不是非常公平,要知道在同样的wr下,鼓耳高度造成的支撑角度变化基本等效于erd的变化,所以青豪的右侧支撑角度要好一些。基于右侧支撑角度的优势,青豪花鼓有以下两个优势:1,右侧支撑角度好,会让青豪花鼓的右侧辐条对于圈侧向移动更敏感,在同样侧向移动的条件下产生更大的张力变化值。2,青豪花鼓预张力水平分量会高过九欲的,所以左侧有更多的张力侧向分量差值可以贡献。至于青豪wl的劣势,也被左侧大鼓耳弥补了一些差距。
所以青豪等效wr优势明显,等效wl劣势不明显,侧向刚性如果胜出似乎并不反常。
另外要说一下青豪的wl虽然数字上有劣势,但是这种设计本身未必不好,非驱辐条预张力变大,疲劳断裂风险变小,条帽处也会减小扭曲,这些属性或许比wl继续增大带来的侧向刚性的一点提升更有意义(也就是说青豪wl数值已经可以相当范围内满足使用了,只要不搞什么2:1之类的,继续增大的必要性比较小了)。没有永恒胜出的设计,只有贴合用途的设计。



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

发帖
29661
金钱
82685
威望
3411
贡献值
248
爱心值
4
只看该作者 50楼 发表于: 2014-06-11
Re:回 光光 的帖子
dahaoren:
wl在目前普通编法下对于侧向刚性贡献量肯定是低于wr的,其实主要还是wr普遍成绩太差,所以潜力太大,稍微多考个几分提升幅度就算是相当不小。
但是说wr是决定性的以及wl是微不足道的我觉得还是略显有失公允的。
wl和wr的内涵是最终影响了支撑角度,从而影响侧向刚性,所以拿九欲和青豪比较其实不是非常公平,要知道在同样的wr下,鼓耳高度造成的支撑角度变化基本等效于erd的变化,所以青豪的右侧支撑角度要好一些。基于右侧支撑角度的优势,青豪花鼓有以下两个优势:1,右侧支撑角度好,会让青豪花鼓的右侧辐条对于圈侧向移动更敏感,在同样侧向移动的条件下产生更大的张力变化值。2,青豪花鼓预张力水平分量会高过九欲的,所以左侧有更多的张力侧向分量差值可以贡献。至于青豪wl的劣势,也被左侧大鼓耳弥补了一些差距。
所以青豪等效wr优势明显,等效wl劣势不明显,侧向刚性胜出几乎是纸上就可以估算的结论。
.......


我来列一下久裕172sb和清豪rotaz的参数
130开档

久裕:wl=35,wr=17  花鼓耳49
清豪:wl=28,wr=17  花鼓耳60

可以看出,久裕的wl相对于清豪简直是压倒式优势,足足大了7mm,按照你的理论应该是侧向刚性更好,而且是可以“感知”的
不过事实却刚好相反,清豪rotaz编出来的后轮刚性是压倒性的好于久裕
如果你2个花鼓都自己亲手编过,用过,应该有同感。

你的解释是花鼓耳大小差异带来的清豪wr实际效果产生了小小的优势变化。

这就充分说明,wr看似极其微弱的优势变化,也是完全胜过“wl看似极其大的优势变化"
wr只需要一点点变化,足够颠覆wl看起来极其夸张的变化

这就是我说的,wr是决定因素,wl只是个微不足道的东西





发帖
11497
金钱
15838
威望
896
贡献值
3
爱心值
2
只看该作者 51楼 发表于: 2014-06-11
回 光光 的帖子
光光:我来列一下久裕172sb和清豪rotaz的参数
130开档
....... (2014-06-11 00:57)

假如用来编320mm erd的圈,青豪比久裕右侧支撑角度变大了约4%,左侧支撑角度变小20%  

上个帖子我说了,
在普通编法下wr有两个效应,一来提供支撑角度差异,二来决定预张力的侧向分量
wl在普通编法下只能影响支撑角度
所以 wr增大4%vs wl变小20% ,再考虑到辐条本身长度缩短带来的刚性增益,综合效果如何,我认为不能纸面上简单认定。

实践上,我没有骑出过这两个花鼓编的406轮组的侧向刚性区别,更大的轮径我没有试过,暂时不能认同也无法体会你口中的压倒性刚性优势。

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

发帖
47315
金钱
67719
威望
4799
贡献值
22
爱心值
2
只看该作者 52楼 发表于: 2014-06-11
  抛开轮圈、辐条以及编织方式不论,只说花鼓本身几何设计对于侧向刚性的影响,那么wl、wr、鼓耳,这几个应该都是关键点,不可忽略。

发帖
29661
金钱
82685
威望
3411
贡献值
248
爱心值
4
只看该作者 53楼 发表于: 2014-06-11
回 dahaoren 的帖子
dahaoren:假如用来编320mm erd的圈,青豪比久裕右侧支撑角度变大了约4%,左侧支撑角度变小20%  
上个帖子我说了,
在普通编法下wr有两个效应,一来提供支撑角度差异,二来决定预张力的侧向分量
....... (2014-06-11 01:53) 

其实你从头到尾做的就是纸上谈兵~

既然你骑不出这2个wl差别如此之大的花鼓编406轮组的侧向刚性区别
说明wr 4%的变化就足够灭掉wl 20%的变化
这就是我说的wr起决定因素,wl无关紧要的结论,

同时2个wl差别如此大的花鼓骑不出区别,和你前面说wl变化导致“偏摆产生的硬朗和绵软的感觉是可以明确感觉出来的"岂不自相矛盾?

或者你干脆说说
到底骑出过哪2个花鼓编轮侧向刚性有明显区别?
花鼓型号参数摆上来看看



发帖
11497
金钱
15838
威望
896
贡献值
3
爱心值
2
只看该作者 54楼 发表于: 2014-06-11
回 光光 的帖子
光光:其实你从头到尾做的就是纸上谈兵~
既然你骑不出这2个wl差别如此之大的花鼓编406轮组的侧向刚性区别
说明wr 4%的变化就足够灭掉wl 20%的变化
....... (2014-06-11 03:18)

呵呵 这帽子扣的。。。其实纸上谈兵唯一的问题在于往往忽略了实操中的变量和细节,如果我有忽略和漏掉你直接指出来就是了。其实纸上研究若可以思考深入周全,逻辑严谨也很好很nb的

我从来不否认某些特定情况下wr 4%的变化或许可以灭掉wl 20%的变化,但是这并不能得出wr就是决定因素,wl就是无关紧要的结论。如果你觉得还有必要讨论,逻辑请严谨。某个特例下a因素占据绝对优势,b因素相对次要,一点都无法代表a因素就是固有的决定因素。比如如果有个花鼓的wl是10,wr是20,这时候哪个是更重要的因素呢?

比如我就是很不敏感 或者体重腿力就是没有很大,无法将小轮子的左侧辐条张力逼至零,从而刚性没有遇到极速衰减,感觉不出来很正常。你如果可以406轮径有花鼓几何单一变量就能有侧向刚性明显差距的例子可以拿出来说,最好还有实测数据支持。

请勿断章取义,我前面说“偏摆产生的硬朗和绵软的感觉是可以明确感觉出来的",是指轮组侧向刚性有意义,偏摆可以被骑手感知。但没有一句话说过说偏摆全由wl引起啊,更没说wl差别大的花鼓编的轮组我就一定可以骑的出区别。

我自己能骑出哪些区别重要么?就好比车子减重轻了就是轻了,跟某一个具体的人拎着能否有明显感觉有关系么?



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

发帖
20077
金钱
7446
威望
1929
贡献值
29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55楼 发表于: 2014-06-11
那啥,WL和WR之差必然是小点好。增大WL,首先影响的是左边的张力呀,这个很要命。

发帖
11497
金钱
15838
威望
896
贡献值
3
爱心值
2
只看该作者 56楼 发表于: 2014-06-11
回 coolsear 的帖子
coolsear:那啥,WL和WR之差必然是小点好。增大WL,首先影响的是左边的张力呀,这个很要命。 (2014-06-11 04:52) 

非常同意 普通编法下预张力蛮重要的
如果2:1就无压力~刚这样编了个 左右两侧辐条张力几乎完全相等
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

发帖
29661
金钱
82685
威望
3411
贡献值
248
爱心值
4
只看该作者 57楼 发表于: 2014-06-11
回 dahaoren 的帖子
dahaoren:呵呵 这帽子扣的。。。其实纸上谈兵唯一的问题在于往往忽略了实操中的变量和细节,如果我有忽略和漏掉你直接指出来就是了。其实纸上研究若可以思考深入周全,逻辑严谨也很好很nb的
我从来不否认某些特定情况下wr 4%的变化或许可以灭掉wl 20%的变化,但是这并不能得出wr就是决定 .. (2014-06-11 03:53) 

就是纸上谈兵啊,有什么不好意思承认。哪来的帽子

你所谓的思考深入周全,逻辑严密,竟然是举出wl是10,wr是20这种例子,根本没这种东西
只能说你开始胡搅蛮缠了

还有很奇怪的是,你先说侧向刚性能被骑手感知,又说自己不敏感感觉不出来。
那你是怎么知道的?

让你找2个实际花鼓出来对比一下wl的差距造成的刚性差距。
你避而不谈,如果你没这方面的实战经验,说纸上谈兵是不是很贴合实际呢。

理论这东西,我只能说从来都不缺理论。编圈打架的理论多了。
理论好不好用,实践会检验。
就像我说的,你找两个wl相差很大的花鼓编个轮试试。再来谈wl影响有多大。





发帖
23720
金钱
36614
威望
1245
贡献值
9
爱心值
48
只看该作者 58楼 发表于: 2014-06-11
要是裸男在的话 这讨论贴一定更精彩…
裸男复出了…

发帖
11497
金钱
15838
威望
896
贡献值
3
爱心值
2
只看该作者 59楼 发表于: 2014-06-11
回 光光 的帖子
光光:就是纸上谈兵啊,有什么不好意思承认。哪来的帽子
你所谓的思考深入周全,逻辑严密,竟然是举出wl是10,wr是20这种例子,根本没这种东西
只能说你开始胡搅蛮缠了
....... (2014-06-11 10:35)

先说一点 你总是说有打架的理论 其实只要理论正确 根本没有打架的理论
呵呵 又飞来一顶“胡搅蛮缠”的帽子,讨论问题就讨论问题,就不要用类似字眼了。理论讨论的是参数,是变量。为啥要在意市面上买不买的到,汗。
就好比我理论上分析辐条不能太细,否则会导致辐条弹性太大等弊端,无法有效固定轮圈,这时候你是不是会说“压根目前市面上买不到太细的辐条,市面上辐条弹性控制都可以的,所以辐条粗细根本就是可忽略的事”,这时候我说如果做到直径0.8就会有问题,你是否也会据此觉得这种理论分析是胡搅蛮缠呢?呵呵。实际上辐条没有太夸张的细恰是因为厂商的工程师在目前材料水平下的合理设计。恰恰是因为他们知道辐条过细的弊端所以才在成熟产品上规避了。不能因为目前市面上没有恐龙就觉得生物学讨论的范围不应该有恐龙出现啊。
回到wl和wr,wl<wr这种例子未必不合理啊 比如412花鼓左侧要是装个碟刹之类的。就算你说这种花鼓暂时买不到,也不影响这种分析的成立啊,支撑角度理论是覆盖所有支撑角度的,不管支撑角度有多夸张。实际上你对于wl和wr重要性大小的论断,全部拘泥于目前成熟的普通产品,都是市场和厂商淘汰选择过的产品,在这个范围内,wr几乎一定落在自身的较敏感区间(因为是短板),wl大部分落在不太敏感的区间(因为大都及格)。但是wl和wr本身各自决定所在侧的支撑角度,并无先天的高低贵贱之分。试想如果以后流行的是412碟刹花鼓的话,你的wr决定论是否就不攻自破了呢。或者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分析最普通的编法,而是isopulse配合偏心圈。或者2:1编法之类的。左侧辐条都可能成为预张力侧向分量的瓶颈,这个时候你那个wr决定论是否也不攻自破了呢而我的说的法一直是wr和wl各自承担了各自的角色,别管由于数值的变动谁落在了相对敏感区域还是离开了敏感区域。
还有你奇怪的那个事情其实也不奇怪,我可以感受温度的变化不代表我可以精确感知0.5度的温度起伏。406轮径的大支撑角度会导致侧向刚性大大提高,拐点较难出现在肉腿感知区间,而在拐点出现之前,侧向刚性一般不会太差。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wl有差异的花鼓编过不少,但是只有wl作为单一变量的花鼓没有编过,你如果编过,可以举出例子。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我想正确的理论一定可以很好的指导实践。反而所谓的实践效果由于参照实验不足,很难控制单一变量,容易用来反推出不成熟甚至谬误的理论。

[ 此帖被dahaoren在2014-06-11 12:57重新编辑 ]
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