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的文章还是那么理论性强啊。
我也些一点自己的实际经验来支持一下张老师的观点。
大行的k架车(spr)和birdy我都有,都骑了2年以上。我骑车的强度比较大,要么是负重旅行,要么是平路30+巡航的高速骑行。我的spr没有骑过长途,只是用于平时通勤,(在北京时的通勤单程距离一般是36公里,在国外上学的通勤距离是单程15公里),和周末的骑行活动。我的spr的车架在前几个月就废掉了,原因是车架折叠处磨损严重,在锁紧折叠扣时,车架还会左右晃动。这个大概就是张老师讲的“刚性连接”的问题吧。不过基于大行车的城市通勤的设计定位,这也不能算是缺陷。只是不适合高强度骑行,尤其是摇车。
而birdy呢,主要是我长途用的车,现在骑了至少有1万公里了,去过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蒙古,青海,还有西藏。最后这辆birdy被我蹂躏得中轴,前货架,轮圈都废掉,甚至hope花鼓的千金弹簧都断了2个。到底怎么蹂躏的呢?我曾装载40公斤的行李骑着birdy走越野级的乡道,还走过上百公里的只有路基的正在修路的路段。。。但是回来后在把车完全拆了,仔细检查车架,除了漆面划上严重,车架和头管,前叉,没有一点问题,而其他的大部分配件,连用于山地都没有问题的hope花鼓都坏掉或磨损严重。。。birdy的头管也非常皮实。甚至在我骑了2年后都没有松过。现在我的birdy重新装上,一样非常好骑。这说明了birdy的车架在设计上还是非常牢固的。
但是birdy也有它的缺点。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叉软,具体是因为材料的原因,还是因为旋转的方向是向右歪的缘故。在30以下的平路上可能体会不到。但是速度一上40,就能明显感觉到,要是路面不好,30+的速度,也能感觉的很明显。而到了55之后,整个后叉就像要和车架脱离了一样。还有就是在高速捏后刹后轮暴死或快暴死的时候,车子也有有摆动的感觉。不过这一切都是在高速骑行的情况下出现的。所以给它配一对18寸的轮子,让它骑不快也是有道理的,是不是啊
断条的问题我没有遇到过,因为我前后都是28根dt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