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又浮上來了,就再補充說明一下,座管角度太小所造成的影響吧~
1. seatback 太大:
1-1 所謂seatback:一般的定義是指「BB中心垂直線」和「座墊鼻端垂直線」之間的水平距離。
1-2 seatback的推薦值:主要視個人大腿長為依據,適當的設定可讓腿部容易施力,不易受傷,坐得舒服。調整方式則為曲柄移至水平時,「踏板中心垂直線對準姆指球」同時「屁股坐在座墊的甜蜜點上」,就是座墊seatback一般推薦值。
1-3 改善seatback過大:可選用零度或前飄座管,或是座弓偏前,或是椅面甜蜜點偏前的座墊等。
2. 車架reach相對變小:
2-1 所謂車架reach,是指「BB中心垂直線」和「頭管中心垂直線」之間的水平距離。
2-2 reach的意義:有別於「水平上管」、「虛擬上管」等等以上管長度做為車架大小的標準,reach可以排除不同立管角度,甚至是小摺常有的座管/五通不同位置等所造成「真正有效上管」的差異,也就是說,不會因為立管角度等其它變數的不同而產生不同數值,對於選購車架大小時,reach更為可靠。
2-3 改善reach過小:除了加長龍頭之外,依個人身材條件而定,也可以降低龍頭高度,降低龍頭除了縮小stack(BB水平線和頭管上端水平線之間的垂直距離),也會順著頭管角度往前延伸,加大reach,解決過大的stack+過小的reach所造成的神經質騎乘調性。
3. 車架效能相對較差:
3-1 相同reach下,過鈄的立管意味越長的實體上管長度+更長的立管,因此車架重量加重,鋼性變差。
3-2 相同軸距下,後上叉的長度較短,來自路面的震動回饋相對直接,也就較不舒服。
以上兩點可大可小,一般騎乘或許只會有舒適與否的差異,對毫秒必爭的環法競賽而言,車架重量及鋼性好壞會直接影響上場表現,或許就也是為何近年來以競速效能為主的公路車,逐漸偏向大角度立管之故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