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思考由来已久,重新整理思路是缘起于412出售帖里车友问我175身高适不适合,我又想到了大倾角头管,一直觉得玩意儿其实不错的,为啥木有厂家做呢?
(以下都是废话,问题在最后)小径折叠由于的关系,几何是次于折叠考量的因素,我个人把头管分成两类:
一类是带把立的,如BF,KHS,按摩师 YR,ORI(这货要不要归到带把立,我也纠结了下),这种的座舱距离有各种规格的把立来弥补,头管本身角度就无所谓了,然而缺点就是折叠之后。。。规整性比较差
还有一类是不带把立的,如大行类(就是一个大类,国内大部分折叠,像风行,狼途,skkc...等等都算这个类目),鸟,小布,按摩师Zippy,都是直接靠头管倾角来辅助Reach值,不带把立的好处就是头管放下,折叠相对规整,
第一次想到头管调整reach是因为鸟3的一个小创新(我也不知道算不算创新,寡闻如我第一次见而已),就是鸟3双节头管的把横夹头是带倾角的,上节管前后反装,把横能有1cm左右的Reach值差异,加之鸟头管本身有两种倾角规格,鸟3在一个车架尺寸的情况下,能达到4种Reach的规格,再辅以把横回弯角度的配合,基本就可以满足大部分身高的精细骑姿调节。
铺垫好长,问题来了,国内折叠车里,大行结构头管算是最流行了,自从风行风行起来之后(此处非重复码字

),一体头管百花齐放,从长度的各种规格,到夹头各种规格(双钉,四钉,快拆,T字头,直头),可以满足各种折腾,但我研究过风行,狼途,欧亚马还有迪卡侬(就是淘宝很便宜的那根),无一例外基本都是在12度到13度倾角,我的理解是大行早期车型上管长,小角度头管即可,现在感觉14寸和16寸也逐渐流行起来,在车架本身长度有限情况下,用大倾角头管补足Reach值,感觉比双把立靠谱多了,又轻又硬,为啥木有厂家跟进呢?我自己想了三个理由,希望车友们补足解惑
1. 细分市场依然太小,批量制作成本压不下
2. 大角度会影响折叠
3. 前倾头管对骑姿改善不大,重心过于靠前靠前,甚至把横超过前轴会骑行稳定性(这个我瞎猜的,因为试过在上管长度不够情况下用13cm的把立,重心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