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大家好!
小弟来77不久,也不是资深玩家,不过进来就发现77的氛围非常不错,深深喜欢上了这里
恰巧碰上这次秀车大赛,小弟也从来没有给自己的车写点什么,所以抱着记录自己爱车的心态,第一次给她拍了写真,把照片和心得体会一起分享给大家~
第一次写这样的晒车帖,如有不足,欢迎批评指正!
寒暄到此,以下是正文~~~
==================我是正经的分割线===================
全车照镇楼:
BMC Teammachine SLR01 2014款,BMC使用ACE技术开发出的新一代(相比2013之前的款,当然现在又有更新了)综合车架。
车架继承了之前标志性的上管尾部小三角,沿用上管上叉接驳点分离的模式,同时优化了管型,提升刚性和舒适度表现。
小三角很特别有木有!可惜新款取消了……
这款车架不是常见的BMC队版涂装(红黑),而是选择了偏素的
暗黑涂装:
不过和别的大黑车相比,此款车架又偏亮许多,碳布的纹路并没有被遮盖而是保留形成所谓“大理石纹”,整车也因此呈深灰色。LOGO使用了浅的灰色,而不是后来惯用的白色,让这款车架暗黑气息更浓。虽然当时买车架的时候并没有考虑碳刀配色,不过后来发现这配色和bora暗黑版简直绝配有木有!

同时车架上有装饰用的网格图案,有一点cyberpunk的味道,我很喜欢~

其实拿到这款车架的时候,给我的第一个惊喜就是:这架子的下管好粗!真的没见过比这更粗的下管了。据说管材增粗可以降低重量的同时增加刚性。嘛,我不太懂这个……
下管在夕阳的余晖下印出碳布的纹路,有另一种感觉呢~
车架的UCI认证,作为Pro们使用的顶级车架,这个肯定有,没毛病~
SLR01特有的D型座管,只有顶级车架才有(SLR02是圆型通用座管),可以更好滤震,增加舒适度,据说可以达到BMC之前的耐力型车架GF01 70%的避震性能……我是没骑过耐力车架啦,不过这个架子确实骑着蛮舒服的……

配上飞贼专用防水橡胶圈,还是蛮好看的,然而代价就是……
这个座管夹!最大扭力只有3 Nm!没有扭力扳手很容易拧过头!我表示我拧断过一个座管夹,买了个修补件300+……肉疼死了

车骑久了难免想改变下形象,于是贴了车队队标还有名字,小国旗~

套件选择非常实用的SHIMANO ULTEGRA 6870 Di2大套(牙盘除外),除了重量不美好,其他一切完美~不过套件也算是车上伤痕最多的地方了,后拨和手变是“重灾区”,当然其实弯把和把带也应该在内,不过有伤在身的它们已经光荣退役了……




比赛和训练,各种磕碰真的在所难免……不过车买来就是要骑的,挂墙不是我们的风格,正如标题所说,伤痕即是荣耀,证明它们发挥了使用价值。
夹器也是6800,配合DA线管,合理安排走线,手感和刹车力道都很好!不输DA!CP的红色刹车块也很帅气!
牙盘由于要上功率计,所以换掉了6800,选择了SRM里最便宜的Rotor 3D24(没钱上不了DA啊哭):
锁踏仍然选择几乎可以0维护的SHIMANO,车上为数不多的顶级之一,DA9000,当然,上面也已经伤痕累累:
再抬头看把组,我!超级!超级!推荐!传!统!把!(Traditional handlebar)





目前服役的是3T rotundo pro,作为穷苦的学生党,把组当然是铝的划算。传统把的上把位对手腕支撑很舒服,上翘的手变也适合全手掌握把的角度。下方延伸的下把位对冲刺摇车党来说也是爽到不行~
由于我肩宽窄,40以下的传统把几乎没有,所以选择了这款实际比标称c-c 40小一点的3T(实际测量大概c-c 39)。
习惯了传统把,真的不想换回小弯把了,平平的真没意思
把带刚换了蜥蜴皮Lizardskins,不得不说蜥蜴皮的手感很不错,2.5 mm厚度适中,防滑性能很好(据说有水的话防滑会下降,这个暂未测试……),最爽的是最后收口的胶带竟然和把带表面的材质是一样的!这口收得特有范儿有木有!


Lizardskins还有一个优点是很轻,2.5 mm把带标称56 g(含把堵),实际使用因为还要裁剪应该还会更低。不过不得不吐槽一下,这个把堵感觉有点不靠谱啊……虽然目前没掉过,但是总感觉塞不紧的样子……
至于码表嘛……如上图所示,为了4Hz的刷新率,忍痛上了PC8……我认为这是目前PC8可以吊打其他所有码表的最大优势……
然而我很担心它的防水啊……

把立,继续铝3T,二代arx使用一颗螺丝锁紧前叉,官方说可以改善双螺丝锁紧的时候左右受力不均。然而这个新涂装让我有点无语,我更喜欢老版的直线涂装,奈何老版ARX II货少啊……在纠结要不要把上面白色半圆的漆给脱了

刹车和电线走线,有钱人用热缩管,学生党直接找来技师之友——电工胶布,也能理顺~
轮组选择涂装搭配超和谐的Campagnolo bora one 35开口版。为啥开口?因为省心啊,不讨论管胎容不容易爆,也不说换胎成本,我就是不喜欢提心吊胆骑车的感觉



15年开始bora one用的USB花鼓已经升级了陶瓷,虽然比不上顶级CULT,但是性能上已经更进一步了。35框高,平路和爬坡通吃,当然也可以说两方面都很平庸,但我就是又骑平路又喜欢爬坡的人,也没钱来准备两对轮组分别应对,所以一对易维护的开口综合碳刀是最优选了。实际上,这对轮组的表现也十分不错,平路能感觉到加成(相对于我之前的DA C24,见后面的比赛图),爬坡也不会拖脚。
外胎选择的是维多利亚Rubino pro G+ 25c。为什么不选顶级?因为顶级为了性能牺牲了耐用性,不适合日常训练呀。

Rubino价格适中,路感属于比较清晰的类型,滚阻在各大评测中不算低,但是我认为这都不是事儿,我选它就是因为——它耐扎。之前的一对rubino,骑了接近1w公里,就扎了1次,现在还在我的通勤车上服役。仔细看能看到上面各种缺口,但是就是不穿

当然扎胎这事儿本来也有RP因素在里面,不多讨论。新款G+加入石墨xi,强度更好,更耐扎。
速度感应器没有选择SRM自带的磁铁感应器,而是选择了佳明的地磁感应器。就喜欢这种科技感十足的感觉,哈哈!反正骑的时候主要看功率,速度只是参考,可靠度要求不那么高,偶尔抽风也能接受啦(其实这玩意儿没怎么抽过风

)
坐包是闪电的老款顶级S-WORKS Toupe,为什么买老款?因为打折啊


老款SW Toupe是1级填充物,偏硬,但是发力好,适合屁股厉害的人比赛用。选toupe是因为它前后挪动的范围比较大,我骑车喜欢前后调整来适应不同路段,有时候也会用于放松不同肌肉,所以对于Romin或者Power那种固定坐骨位置的坐包不太习惯。Toupe也更适合长时间握上把位骑行的人使用。
最后!最后说下水壶架!之前总觉得水壶架这种不承重的地方,可以省一点,买个又便宜又轻又好看的寨碳!然而用下来我发现我错了!之前买的时候还特意没有买最高级的XXX,而是买了“次顶级”的RXL(带防滑橡胶的),结果用下来发现不仅架子很薄,弹性过大水壶容易固定不牢,而且它掉色!磨得我水壶架那叫一个难看!最近终于受不了了,换!
网上查了老半天,因为Rapha的水壶不是所有水壶架都能Hold住(比如Elite就放不进去),找来找去,还是找回了棒槌哥,不过这次我机智地买了正品RL:

拿到手,果然不一样,装水壶很稳,但是取水壶并不费劲!整个水壶架不会弹得能打到车架(我的寨水壶架把我下管的漆都快磕掉了……

),重20 g不是白重的(塑料的这不当然么

)。Rapha水壶装卸也毫无问题。
回到标题,所谓
战斗版,一方面是指这辆车随我征战沙场时间也不短了(虽然都是打酱油),各处也留下了战斗的痕迹;二是如各位所见,这辆车并不是一味凑顶级的,而是根据使用需求选配能接受的“战斗”的配件,是一辆务实的车。
好啦,感谢大家看我写这么多!第一次在77发这么长的帖子,不过写得很开心,哈哈!
最后放几张人车合一的图吧,证明是我自己的车,不是网上扒来的,嗯。

也以此纪念我逝去的DA C24(配这个车架其实也蛮好看的)和Fizik把带(用了蛮久,感情挺深,也挺配车架的)



全文完,谢谢观赏!
[ 此帖被cirsina在2017-09-19 09:0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