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有人说,西安游属于扫墓游,意谓出土文物众多,古墓里的文物在清理后,基本上都会移往博物馆,所以要看这些东西,还是要去博物馆,本次在西安去了四家博物馆,也算是大饱眼神了。
兵马俑博物馆基本上属于必去之地,没什么好说,虽然我以前也去过,还是继续去。
1
上次来时,两辆青铜马车的“高车”被借到外面展览了,只看到复制品,这次如愿以偿看到高车的原物。
2
然后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了,要看陕博不容易,一早起的起来排队,虽然不花钱,但要费力气——其实我最赞成这种方式,要烧香就到庙里闻香火气,在网上发个烧香图标算个啥。当然想花钱省力气也是有渠道的,网上各种攻略,大陶宝各种服务……
看到几件历史课本上有的东西,比如这种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可谓唐三彩中的代表作。
3
还有这个三花马唐三彩,诗曰“五花马,千金裘,忽儿将出换美酒”,说的就是这种马,其实正式的名称是“三花马”,诗中写作“五花马”自然是文学上的需要。在甘肃省博物馆,有不少秦马的陶俑,对比一下,与三花马相比差异很大了,简而言之,秦马是胸大P股也大,

而三花马最主要的特点是P股大!

4
于是唐人没有浪费三花马的大P股,外出狩猎带着猎犬时,狗狗就蹲坐在马P股上,尼玛这狗狗巴适的~~~~

5
唐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融入后都改了汉姓。
6
这是一张西方传过来的植物列表,实际上,面食的主要材料——小麦,也是从西亚传过来的,还有苹果、辣椒、番薯、玉米等今天常用于食用的植物,也是来自西方。
7
秦代陶俑,这种才是秦时关中人的典型面孔,上一次来西安,鼻形尖削的樊姓导游说,她家祖上一定是胡人,这才长出与兵马俑相差这么大的鼻子。

8
秦代箭头,其实这种三菱箭头,在纪录片《复活的兵团》中有详细的介绍,形状比较符合空气动力学,飞行稳定,穿透力强。
9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馆”,西安市的反而是博物“院”,到底是馆大还是院大?这是个问题……

10
这个地板有些意思,将各时期建都的情况放在一起,可见现在的西安市区,基本上以唐时长安城为架子重建起来的。
11
这个模型是根据历史资料及考古做出来的,具有相当的可信性,两条街道划出来的地方,叫“坊”,我一边看一边神游想起什么“教坊”,是不是那里有些美女被严苛的乐工师付拿着鞭子教育着,而美女们一边哭哭啼啼一边努力弹琴着乐器,争取“名列教坊第一部”日后好“五陵年少争缠头”

12
唐朝仕女俑,以肥为美
13
插播一张山西太原晋祠三宝之一的宋代泥塑仕女,可见短短百十年,人们的审美观已大大改变了,山西游记那贴子,看来是必须烂尾了,好多细节不记得了呵~~~
14
最后一座博物馆,是一座大隐于市的所在,看这架势,整一文具市场嘛
15
这个地方可谓意外收获,原来在我的行程中并不包括,后来在TB买年票时,夹着的简章中有碑林的介绍,于是决定来看一下,不过参观之下,大喜过望。
16
“魁星楼下的碑林,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这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艺术宝库。它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原为保存唐开元年间镌刻的《十三经》、《石台孝经》而建,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清始称“碑林”。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点之一,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COPY自百度
“碑林能较完整地保存到现在,是与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的贡献分不开的。毕沅率同僚到碑林视察,只见房屋倒塌,碑石横卧于荆榛瓦砾之间,环顾四周,满目荒凉,这使他十分震惊和痛心。他与同僚合义,采取修整房屋,整理石,编目著录,组织石刻陈列,建立管理机构和保管制度等措施,重修和保护碑林。”——COPY自百度
环境不错
17
漫行其中,略有穿越之感,虽叫“碑林”,但也收藏了众多石刻,比如这些从各地收集回来的拴马柱
18
19
还有这些出土之物,这具棺椁,是隋文帝孙女所用,除了这具,碑林中还收藏了众多棺椁、墓志铭等物
20
这章内容较多,照片整理有些慢,过两天再贴……
[ 此帖被bigerg在2013-03-08 21:5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