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把AM国内量产化意义不大,分析一下:第一,对AM感兴趣的人来说,AM的做工,细节,文化和历史意义(说白了是他讲的故事,但作为AM车主我们绝不会承认AM除了逼格以外就毫无意义,毕竟各有所好)是最令AM吸引人的地方。目前国内已出现了多人在仿制TSR,包括广州双塔。但仔细看看,做工那叫一个粗糙不堪。打理细节就会提高一些成本,那最后还不如看看二级市场的tsr或老apb,质感就会一个天上一个地上。TSR已经是代工厂的产品了,那要复刻中端车型的难度岂不是更大?而且再说车架强度,人家可是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更新后才呈现出的如今的车系,要各种测试结果也要成本,国产的如果做工拉垮的话是对购买者安全的不负责。
第二,国产空间车架还是没有看到大众对一辆小轮车的需求何在。大家会去用一辆钛国布或大行进阶车型去买一辆不能拆不能折的死沉死沉的怪异车架吗?
国布、国产鸟车,以及各种仿3b的产品我认为是有益的,因为原创的Brompton,birdy,bf之类的理念够好,便携收纳性也好,唯一的就是价格不太令所有人都满意,有一个近乎于相同使用质量的替代产品很好啊 但AM的理念-小轮慢折,舒适,踩踏效率之类的是60年代就有的啊,已经很普及了(苦笑)现在所有的小轮车都是AM理念的延续,严格来说,现在所有的Y架F架以及所有单梁小轮车和其后三角的设计都是在仿AM早期F架,玩人家Alex.E.Moulton博士玩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