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光:[quote]
c1dvd:琛ュ厖瀹屾暣锛
但看车架,气动和爬坡架,实际重量差距只在0.2KG不到。不如我们按常见的车架对比讨论,比如PROPEL和TCR
下图是100公里,累计
上升约2000米,200W恒定输出,按路线难度,大约就是骑闯天路广州站的
大众组难度
PROPEL和TCR在4小时多(258分钟)的骑行中,比TCR领先了不到1分钟(0.78分钟),按百分比算是0.3%
当然是气动车架领先了,在坡度不大的骑游路线上,若是在骑闯天路广州站的
骑闯组难度下,爬升4000多米,这个差距百分比还会减小一点点。
关于下坡,实际情况是我们都不敢像环法那样,也就是缓下坡气动有优势,坡度大点的下坡,都刹车了。
结论1:即使在重过爬坡架一两百克的情况下,不是太极端的路线下,气动车架仍然有微弱的优势,在
单飞计时赛中有实际意义;
大组赛中爬坡架更高的刚性(可忽略)和操控,侧风的表现,也是不少环法车手选择爬坡架的原因,同样也是一般车友的应该考虑的需求方向
接着说气动轮组和爬坡轮组,这方面我未能查到组织或机构的测试,仅有一些个人的功率对比测试,也就不拿出来举证了
但我们可以反推一下你的论点:“在陡坡轻1公斤省2W”。那么设定50高框气动轮组和24爬坡轮组除车圈重量外,其余基本一致,但设定50气动轮组车圈比24每个重0.5公斤(比如大铝刀和爬坡碳圈),共重出1公斤,那么我不想用什么科学计算,大家靠经验想象也知道这个差距不是2W这样
这里不说结论,只说第二个观点:轮组在车圈上的轻量化,更适应实际的综合路况,单纯考虑气动(
比如封闭轮)并不能帮助普通车友快多少,甚至在某些坡段,普通车友用轻量爬坡轮和高框气动轮很可能出现:勉强骑上去和不得不下来推上去(或者更加勉强的摇车上去拉爆自己)这种尴尬场景。毕竟如你所说200W的车友并不普遍,那么轻量爬坡非气动轮更好(例外情况:高框气动车圈做到和爬坡圈一样或接近的重量,这是一个美好的希望)
我希望所有讨论都结合大众车友实际,而不是像某厂商动辄宣传45KM速度骑一小时节省多少瓦功率这样,卡文迪什冲刺75用什么都和咱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