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尼玛长了。。。PART1就那么多图,慢慢翻译。。。
==========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SRAM也不是生来就这么牛逼的。跟许多其他自行车零件厂一样,SRAM的诞生也始于一个想法,一个由外行提出的并且在当时看来很疯狂的想法。Stan Day Jr,在当时还很懵懂的个人电脑界折腾了一下之后,这货开始玩自行车了。
1986年,Stan在进行铁三训练的时候被梁变折磨疯了,于是开始设想一种新的变速方式。那时他正好被老板骂了一顿然后被炒了鱿鱼,于是在去跟他爸打工之前,在一次户外活动时,Stan遇到了工程师兼设计师Sam Harwell Patterson,两人合计了一下Stan的设想,Sam觉得可行。几个月后,Sam搞出了一个安装在特制的把横上的可以旋转变速的玩意:世界上第一个转把诞生!
在1987年底,SRAM六大金刚决定成立公司并在来年的一个大行交易会上发布他们的变速器,他们是:工程老大Sam,财务总监Scott King(这货名字太吊!楼主注),生管老大Jeff Shupe,OE销售老大Michael D. Mercuri,Stan和他的兄弟Frederick King Day估计是搞行政。他们带着产品去参加交易会,但是还没有公司名字,所以他们试了N种排列组合后定下了SRAM:S是Scott King的,R是Stan的mid name Ray,AM代表Sam。(所以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在SRAM,财务才是老大,工程师只能排最后,楼主注)
SRAM的转把给公司打开了市场,搞掉了如日中天的SHIMANO的一点市场份额。随着消费者的需求也更加强烈,Sam改进了设计,用铲凸轮替代了螺旋凸轮,使得转把更小巧,更好用,并且有变速的定位感。这款转把被命名为SRT-100,它给SRAM带来了巨大的突破,因为终于有整车厂决定装配了。
SRAM的原计划是在芝加哥生产转把,不过在跑了一趟台湾的整车厂后,Stan决定在台湾也建厂,因为这样在各方面都有巨大的优势。正好整车厂有一间空房子可以租给SRAM,虽然只比门卫室大一点,不过也够用了。同时SRAM仍然在芝加哥生产转把,给美国的整车厂配套。
后来的故事就比较广为人知了,1994年SRAM搞出了变速器以外的第一款产品:ESP900塑料前后拨。虽然一开始比较坎坷,不过1997年他们用X0产品线搞定了Sachs的自行车事业部后,前后拨的市场就平步青云了。然后就开始了SRAM著名的买买买之路:2002年买下Rockshox,2004年买下Avid和Truvativ,2007买了Zipp,最后是2011年买了Quarq。
虽然背景故事有点长,但是有助于了解SRAM现在的制造版图。作为一家跨国公司,SRAM现在有大约3000名员工,在全球18-20个地区设有机构,总部仍然在芝加哥。大部分的生产(除了链条在葡萄牙)都在台湾和中国大陆。其中台湾工厂位于台中附近,有42000平米厂房,专注于SRAM和RockShox的高端产品生产。这个SRAM的第一座大型工厂,就是从1989年GIANT租给SRAM的那个小仓库发展而来的。现在这座工厂里设施齐全,还新建了一个无尘车间用于组装高精度的产品,比如 RockShox Reverb避震坐杆。
作为XX1等尖货的诞生地,里面大有可看。。。
==========
首先来一张进货的原料,各种各样的原料和零部件

SEHN KANG工厂并没有特别的参观顺序,我们一进场就遇到Rockshox的前叉生产线。这里的工人正在忙碌的生产Pike前叉。




有些工人的面前会有图示化的装配工艺流程。就像许多其他的工厂一样,全程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消除很多问题。

大多数的装配工作是手工完成的,不过也有许多复杂的机器来进行某些特别的流程。SRAM的市场副总裁David Zimberoff说过:“设计自行车零件是一回事,设计能制造它们的机器又是一回事。流水线上的所有特殊设备,都是由SRAM的工程师设计制造的”。显然他们觉得自己能够制造一些自动化的设备来辅助生产是很牛逼的,这可以可以显著降低生产的难度和成本。当然这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因为市场上买不到可以自动组装避震前叉的设备。


下面几张图是前叉的塑封包装机,以及后避震的生产线



[ 此帖被warpblade在2015-01-28 09:4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