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风不一定垃圾,但垃圾一定破风。因为,不破风它会断。”
—— 猫二
以前老想写个帖子聊聊入门公路碳架,尤其对5K以下的车架而言,什么样的车架才称得上好车架。可是没有标准,结果沦为玄学。公路自行车是个小众市场,规模决定了这个行业还没大到产出一套透明的普遍适用的评价标准。不像家用车各种指标评价发动机效率性能,不像处理器只要看制程和功耗就知道性能,你会笑,SB只懂看i几,就像笑SB只会认破风一样。
市场需要标准,我看到《Tour》致力于推广严肃科学的车架测量,这本欧洲第一的公路车杂志常在自家实验里使用各种仪器测量车架机械性,隔三岔五地发布数据希望大家能够科学地看待这个问题,然而今天在讨论车架优劣的帖子里依然鲜有理性之光。作为一个二流大学生,比如猫二,我,都知道评测的把戏。一个车架少也要30个测试样本才能推出Confident Interval,10台车300个测试样本的费用谁出?为什么出?且不论《Tour》背后的统计是否严谨,反正那些毛利率低的二三*级和国产车架永远不会出现在测试列表里,意味着对广大屌丝而言,你们无法通过《Tour》来接近真相。
“我们不需要通过赎罪卷和教会接近上帝”
—— 马丁路德
为什么垃圾车架一定破风?但凡工业品性能都受制于原料和生产工艺,落后制造业和低价必然导致原料成本低和生产工艺差。为了达到同样的成品标准而堆砌劣质原料做出来的傻大粗产品,为了掩饰自己傻大粗的品质不要脸地“破风”,我就是打心底的鄙视这种营销,一股国产手机的乡土气息为了圈钱扑面而来。你说次级车架和垃圾车架有区别么,有啊,要脸和不要脸的区别。“傻大粗”不必是垃圾,“傻大粗”破风就一定是。对,我就是诛心。
那么一个车架除了必需仪器检测的指标之外,好坏就完全无迹可寻吗?你不需要通过《Tour》来接近真相,“轻薄细”一直是制造业进步的表现,就像烧柴到核电的进步,就像CPU制程迭代一样,从45纳米到22纳米的工艺带来的性能提升。而观察一个公路车架好坏,背后制造商的信心,就从后三角开始。
以Cervelo RCA为例,加拿大人的顶级车架,制造业的象征,看到后三角上叉有多细吗?没有实力的厂商不敢做,因为会断。看到后轴连接件多精细么,便宜货厂商不敢做,因为买不起。还有一处角度看不到的地方是后下叉,厚重的截面是锥形的,精细的截面是扁口的。锥形管常见于铝架,好像TCR C这种最低级的巨大车架都不用锥形管了。
后轴连接件是一处见功夫的地方,感受一下什么是“轻薄细”。
BMC 时间机器,难道这不是“破风”架?
TREK,细得我已分不清是碳还是钢
后三角,后轴衔接粗大的反例,对就是猫二自己的魂动。
再比如说,嘛蛋9.5
制造业追求精细化产品,放之四海总归是不会错的,这样的后三角可以作为评价车架好坏的参考标准。然而面对嘛蛋9.5这种兼顾肌肉美学和真正空气动力的顶级产品,傻子才不知道不适用,那些吓得不敢看PROPEL的朋友,别闹,我知道你是来逗逼的。嘛蛋9.5,巨大PROPEL成车比同样粗线条的魂动轻了超过1KG,这是制造业高水平的体现。破风,不一定是垃圾,那么哪个垃圾在破风?
[ 此帖被mynewage在2016-09-21 17:5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