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one8算是开启了我的12速时代,装车的时候特地选用了最小的11-30飞轮,总感觉平顺性不够好,不如以前的11s系统,于是开始研究齿比这个东西。
就先看看我目前装用的11-30这套飞轮
红字是齿数,黑字是齿比,绿字是当前挡位和上一挡的齿比差,姑且叫做落差吧,可以看到,17降19的时候,落差达到0.31,也就是在这个位置,会有突然踩空的感觉,甚至是某些特定场景,包括但不限于体力,坡度,风速影响下,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挡位,加一档太重,减一挡又过轻,像极了以前骑老山地的换挡感受,以此模型为基础,结论是以我个人 体验而言,0.3的落差是感受比较明显的数值。
那么这里就不再研究11-34这个飞轮了,平顺性只能更差,对比一下11速系统:
首先是我以前Emonda SLR服役的时候,用的爬坡神飞,6800 14-28
可以看出哪怕是高速区间,最大的落差不过14降15时候的0.24,实际上高速区间对于落差的感知也不是特别明显,这个飞轮用起来极其丝滑,齿比落差几乎全程在0.2以下,只是放到现在来说,不管是低速还是高速区间,齿比似乎都不太够用,当然,骑Emonda的时候我是双轮组配双飞轮方案,平路使用高框配11-23,爬坡使用低框配14-28,根据每次骑行的路线更换轮组。
然后是Emonda目前挂墙方案下配备的Red 11-28飞轮。
XG1190的11-28应该是11速时代综合实力最强的飞轮,高速区间齿比足够细腻,低速区间看似齿差很大,但是牙盘越小,飞轮越大的时候,齿比差会被缩小,这个飞轮的问题也在17-22这三片,但是作为11速飞轮来说,也已经是非常科学的配比了
顺带着看下9100的11-28
9100的11-28看起来很顺,齿差排布很有规律,用起来则不然,前面也提到过,飞轮越大,齿差对齿比差的影响越小,9100这颗飞轮的原罪在于16T的缺失,高速区间就2T起跳,造成了15降17时候0.39的落差,这比17降19的0.31落差感知更为明显。
再来看看SRAM的12速系统,SRAM这边我使用了45T单盘模型,一来SRAM最小飞轮只有10T,这样几乎可以覆盖到shimano双盘系统的最大最小极限齿比,二来还是前面提到的,牙盘越小,飞轮齿差对齿比差的影响也越小,用双盘模型不可能比小齿数单盘更平顺。
首先是10-33T,在45T单盘下,大概可以覆盖shimano11-25的齿比范围
15降17依旧是0.36大落差,但是也只有15降17落差超过0.3,其余挡位还算平顺
接下来10-36
这个就比较惨不忍睹了,14T的缺失造成了13降15出现了0.46的超大落差,齿比范围也仅覆盖到双盘系统搭配11-28的区间
最后,看看最新发布的red XPLR13速
官网查了下齿数才发现,这个13速的11-32是完全照搬11-36的,所以11-36的问题他都有,它用38-46这两片取代了之前的36T,通过计算,虽然最后三个挡位齿数差达到了6T和8T,但是齿比差分别仅为0.22和0.2,所以尽管看起来很吓人,但是这个飞轮低速区间可以说是非常平顺的,同时齿比覆盖范围覆盖到了双盘11-34,也就意味着,如果打算使用单盘系统,那么11-36是可以直接pass的,XPLR明显是更优选。
另外,12速甚至是13速时代也基本做不到既要又要,12速Red还提供10-28和10-30,10-28应该就是目前12速系统里平顺性最好的飞轮了,但是爬坡似乎又不太够用,但是多备一套10-36问题就解决了,总结下来12速时代其实还是SRAM更胜一筹,因为shimano这边飞轮11-30起步,平顺性和爬坡其实都差点意思,属于两套配置方案都解决不了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