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查看了樓主的相冊,看到摺疊圖了....
1. 摺疊前叉的概念,不只ori有做,後來tyrell fx, 及改款的fsx,以及後來的anemos zippy都跟進嘗試過,目的相同都是為了縮小摺後體積,最大的差別則是強度,其中tyrell fsx的改款主因就是加強摺疊前叉強度(官網說明),更早出現的ori摺疊前叉則是毫無強度疑慮的「內側摺疊前叉」完成,兩者之間,單就強度而言優劣立判,另外,鳥車也是摺疊前叉,付出操控安全代價的摺疊方案,個人絲毫不以為然。(順道一提,xroot和kandoski都有人跟了,義大利的di blasi座管後叉/車把前叉連動摺疊很屌,西班牙的morabike優雅速摺更是一絕,卻不見有人跟進?)
2. 後輪摺後是否卡車架,樓主的樣車不就是完全錯位開來了嗎?偏心縱摺車輪摺後躲開車架並高過車架位置,合理縮小摺後體積的做法,不知為何樓主會對我之前的ps圖存有疑慮。
3. 樓主樣車原為彎把款,改平把之後,總體前後配重/重心比例會有明顯改變,騎乘穩定性也勢必有所差異,小輪徑慣性小,加上小慣性的平把,「高速」神經質反應恐難避免(若訴求高效能,需慎思配套措施)。
4. 超長豎管力矩大,若求摺疊便利採取快拆摺疊扣型式,鋼性,甚至強度問題會是個挑戰,若求鋼性取用慢拆型式,便利性又會下降(相對的,ori用高剛性延伸把立+相對短豎管+速彈鎖摺疊扣,高度,強度,便利性需求,“理論上”兼顧,只可惜ori,這手好牌打爛了,豎管角度嚴重內縮,一整個buggy)
5. 樓主的車,幾何合理性/座艙空間/可調整範圍頗佳,不過也因此,加長的上管長度,以及實體把立的設計,皆不利於摺後體積 (話說回來,ori的超長延伸把立(歪脖子)及轉頭摺疊,不就是為了同時解決這些問題嗎?更不用說,它的大慣性帶來的高速穩定表現……)
6. 後叉設計有利於減低摺後高度,不過也因此曲柄無法轉向更直的角度,摺後高度雖減,雖也因後伸的曲柄增加了摺後長度(或許加大輪徑可得雙贏之效?)。
以上粗略觀察,僅供樓主參考,論單車設計,我是十足看戲的外行人,單純就這些年來騎車用車的經驗歸納出來的小小觀察,若有得罪處請見諒,真心話,我還是高度期待看到樓主即將釋出的更新版本!
[ 此帖被iiiox在2014-09-24 04:4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