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由于刹把未到,没有对新欢进行称重,定妆后,自然需要拆除附属物进行称重。
减重还真不是想减就减的……算罢,装上脚撑继续闲逛。
从10月到12月整整一季里,二沙岛都有各种户外音乐演出,周六下午同样有一场。这二沙岛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其实最适合就是骑车。
门票不用钱,用身-份-证换就行。
今天演出的是广东音乐曲艺团。这个团拿手的就是广东音乐演奏及粤曲演唱。广东音乐主要流传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是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在当地民间“八音会”和粤剧伴奏奏曲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常见乐器有高胡、秦琴、琵琶、扬琴、洞箫、喉管、笙及木鱼、铃等。其中最常听到的莫过于《步步高》,很多场面都会使用。
看节目单,既有组织形式比较传统的“五架头”(也叫“软弓组合”)、“硬弓组合”,也有管弦化、西洋化的民乐合奏。50年代律制改革乐器更改后,主流的中乐器就已经全面的西洋化了,除了音质音区的区别之外,跟西乐器没啥两样,作曲编配也跟西乐没啥区别了。最传统的民乐,只留存在草根艺人及业余复古发烧友手中,现在已经较少看到。
律制与乐器的改革,到现在仍令很多人痛心疾首,话说我前几天才被几位高人痛批,在传统派看来,这种改革导致了传统的丢失。我个人倒觉得没什么,就象很多旧房子,通风采光并不好,上下水道及电力线路有问题,其实并不太适合现代人居住(如果你能不用电器不用燃气那当我啥也没说过),适当拆毁重建是正常的新陈代谢,并不需要太抱残守缺。今时今日,很多东西都已经不可逆转,何必还再纠结,当然,这主要是我没有那么强的使命感。建筑也好、音乐也好,于我只是娱-乐,跟我的职业一点关系也没有。
这个是“五架头”演奏的名曲《双星恨》,此曲又名《声声恨》,作者不可考。本世纪二十年代首先由伍日生介绍出来,是广东音乐谱子中最早的分段体式作品。乐曲旋律幽怨,曲调取材自《粉红莲》、《杀雄鸡》等民间乐曲。按明张红桥大江东词有"恨声声玉漏、今宵易歇"句,则所恨乃声声玉漏,时留短促也。后有人将"声"、"星"同音,谐声附会为《双星恨》,是为叹述银河"商"、"参"(亦双声之谐音)二星七夕一相逢之怨恨,亦恨时留短促也。乐曲主调为"乙反"调,中段转用"正线"再转回"乙反"调,末段以催板收结。凡带”乙反“的小曲,都有伤心幽怨的感觉,比如《乙反南音》,大量用在生离死别这一类场合。
几位粤曲名伶进行演唱,当然在这种场合,她们做的只不过是给乐曲加点人声而已。在中国戏曲里,只有昆剧-昆曲、粤剧-粤曲之说,粤剧除了演唱还包含了妆扮、动作等,而粤曲虽也有大量粤剧的内容,但却可以独立存在,有很多作者,只撰曲供人演唱,但却不事编剧工作。
由粤乐名家卜灿荣领衔进行“硬弓组合”的演奏,跟“软弓组合”相比,使用的乐器不同,乐曲的风格也有差异。
演出时间很短,很快就结束了。下周的二沙户外演出,将会有本版版主大鱼的倾情演绎,欢迎围观!
二沙是广州的艺术圣地,每晚在江边都有不少街头艺人在此地演唱。这位是组合“929兄弟”之一,名字叫“南六”,这对歌手常在此地演出,所以跟附件的人都很熟了,他在整理乐器时就有人问“你的鼓手哪里去了?”他们唱的,除了自已写的歌,还会唱一些陈升、崔健的歌,水平还不错。
上周来时,这里停的是旧爱YC1618,现在位置已经被新欢KA1618占据了。
[ 此帖被bigerg在2014-11-17 02:5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