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帖子聊聊451碳刀
最近几年代客编圈,编了几百对轮组,最大的财富在于这些轮组很少有完全一样的,各种五花八门,包括一些奇葩。
同时又有很多相似的组合,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这就给了我感悟单一变量的机会。
这些轮组当中也有不少451碳刀,编出来效果如何,我是最清楚的。
我也一直在琢磨自己编451碳刀这事,从去年的okbike tt赛就在琢磨
当时因为时间比较赶,来不及订制碳刀,于是就先用了一对42框高的铝刀
这个铝刀其实很多成品轮组都在用,比如某M记的星芒铝刀,只要是42高的铝刀基本都是这个圈
铝刀的硬伤有2个。1是重,500g一个吓尿没
哪怕配上平民级里最轻的dati花鼓和超轻424小扁条,编出来也依然接近1400g。
另一个问题是动平衡不佳,其实这是铝圈的通病,特别是铝大刀圈,动平衡问题更严重。
(当然非比赛环境,轮组动平衡差一点也没什么感觉。)
能彻底治愈铝刀这2个硬伤的,就是碳刀了。所以碳刀圈势在必行!
不过碳刀圈也不是没软肋,最大的问题还是下坡烧框。印象中,我编的这对就烧了。(应该是厦门尤利奥的圈)
实际上小轮径会比公路碳刀更容易聚集热量,也就更容易烧
真正做过烧框测试的,目前只知道台湾兆胜,但订货周期实在是扑朔迷离
而且兆胜的碳圈并不轻。所以到这里,编碳刀的激 情又没了。
一晃眼一年过去了
,又到今年okbike小轮径比赛时节
所以451碳刀再度提上议程(碳刀刚订到,发现今年小轮径木有tt赛了
,好在后面还有okbike 12h能用上)
这里我终于把思路理顺,别指望一个轮组是万能的。
既然碳刀在山区有烧框风险,那就只专注平路骑行好了!平路上怎么快就怎么来。山区骑行再准备另外的轮组。
碳刀要快,无外乎就是低风阻了。外加动平衡好。最后是尽量降低轮组惯性。
所以这次订了50框高的451碳刀圈,还是胖圈,极致低风阻。(厦门洞洞圈那家做的)
重量上依然还是要400g一个,但比42铝刀要轻100g一只。
车圈我订的是亚光3k表面,亚光少一层清漆,会轻一点。3k格子纹属于个人爱好
当然我是不喜欢亚光的。。。订亚光纯粹是为了轻。
所以后期拿抛光膏lulu,碳圈会变亮,但又没亮光表面那么耀眼。我最喜欢这种
再就是花鼓了
首先确认孔数,对于小轮径,特别是这种大刀圈,20/24会有密集恐惧症
所以必须是16/20
其实我本想14/20的,完全足够,只是14孔前花鼓又要订制,懒得等。就16/20了!
编这个451碳刀应该用什么样的花鼓呢?
把451刀圈和406nbr叠在一起,会发现碳刀的内圈反而更小。
这就说明451碳刀用传统意义上的公路花鼓,是不合适的,至少不是最佳选择。
这个问题在我订451碳刀之前就意识到,所以从去年底,就给领骑吹风,忽悠他去搞一批小wl的花鼓回来
然后今年4月份收到了这只测试版的小wl花鼓(右)
重量比dati还是要重10g多
领骑花鼓塔基里有一些弹簧,增加爪的弹力,这和dati是明显区别
小wl花鼓的轴心也更短一些(下)
可能是样品的缘故,这个小wl花鼓内部精度并不好,边盖上紧会对培林造成一定挤压
虽说不可能再有框量,但培林润度大打折扣。
为了改善后花鼓润度,想了不少办法。最终还是要立足于消除边盖对培林的挤压问题。
(虽说空转润的花鼓不代表负载也润,但一个培林花鼓如果连空转都不润,那一定是有问题的)
这几年编圈拆解了不少花鼓,也学会修复一些花鼓问题(比如框量)
最终完美修复,润度终于恢复正常,也没框量。重量还减轻了不少(我会说我把塔基里面的铝套拿掉了吗
)
前花鼓放弃标准100开档公路前花鼓
而采用鸟车窄体模式。原因同上。451碳刀的内圈已经是406水平了,窄体花鼓耳明显更优
选用领骑的窄体是因为花鼓的法兰间距在74模式里算比较宽(比k标前花鼓法兰距大2mm)
有些人会有疑问,这么搞,会不会影响轮组的侧向刚性,毕竟窄体花鼓耳比公路版要窄很多。
答案是不会。侧向刚性足够足够硬了。
相反,如果这里用公路前花鼓,会导致辐条张力在侧向的分力过大,过大的侧向张力会掰裂碳圈。
通俗讲,碳圈能抗径向张力,但不耐侧向张力。
最后,也就是辐条了,到这里我心里还算比较有底,因为406和451之间的424辐条还是比较全的。
一次性全部找到。还有一些小细节后面再说。
花了3个晚上把这对碳刀编出来,总体还算顺利
前轮16孔放射无悬念
后轮20孔双侧1x,关于20孔后轮,因为辐条数量已经很少了,20孔后轮都建议双侧交叉来提振驱动力
这方面弯头花鼓具有极佳的编法灵活性。
同时左侧交叉的前提是wl要小一些,这又回到最开始我忽悠领骑去开发小wl花鼓。都是计划好的。
领骑这个窄体花鼓我是觉得比较丑的
看在培林超润和花鼓耳间距稍宽的份上还是采用,也和后花鼓凑一套蛇标
后花鼓没得说,目前这种几何,基本上只有领骑amb花鼓才有
50大碳刀,外加亲手lu光,逼格满满!
这里还有一个小细节,我这次订制的是隐藏条帽的碳圈,一切都是为了极致的低风阻
同时在选择424辐条长度的时候,我刻意的控制了辐条外露圆柱部分的长度,圆柱部分尽可能短一些。
同时前后轮辐条外露圆柱的部分尽可能差不多。这些细节提升轮组的整体感,以及进一步降低风阻。
后轮采用双侧1x编法, 辐条是内外穿,没有相碰。
因为后花鼓wl小,所以不用去刻意偷wr或者偷wl,随便怎么编,非驱动侧辐条张力都不低
同时内置条帽的圈,对辐条倾角的容忍度是很有限的,辐条不相碰,也可以减少辐条自身的扭曲
非驱动侧辐条和车圈角度,辐条还算直
前轮辐条角度也很自然
隐藏条帽逼格满满,极致低风阻!
20孔后轮一定要1x才是最佳,重要的事情我就不说三遍了
气嘴对准logo这种事情,强迫症患者是不会弄错的
最终这套轮组重量1211g,可以接受。
可以说,低风阻这块,这套轮组已经做到极致,辐条的各种夹角,倾角也都考虑周全。
动平衡和我想象的一样,非常好。
未完,待续
[ 此帖被光光在2015-09-25 00:2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