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600阅读
  • 45回复

[转老贴]还在玩轻量化?试试低风阻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298
金钱
314
威望
42
贡献值
0
爱心值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1-07-08

讨论题目:其实,我信奉在一定程度上,轻量化还是能提高性能的。不过这个度在哪里?


以下是转帖内容:
还在玩轻量化?试试低风阻吧

我们从一小时世界纪录所得到的经验得到,因为高超体能和器材精进(包括重量更轻、刚性更强、精密度更高、零件更滑顺,不包括降低风阻),一个世纪以来只缓慢地增加了九公里不到的距离,而且几乎不再可能有大幅度的进步,还远不及降低风阻所带来的显著效果。六○和七○年代,创纪录的车手对轻量化趋之若骛,车重从世纪初的 8.5 公斤一路下滑到六公斤以下,艾迪?墨克斯的用车甚至轻达 5.75 公斤。但是八○年代以后,低风阻设计的器材莫不逼近九公斤,纪录却履创新高。撇开低风阻器材不提,索森卡 2005 年创新纪录所使用的古典场地车,竟然重达 9.8 公斤,光轮组就 3.2 公斤了。由此看来轻量化绝对不是速度唯一的答案,适用的器材与对自行车的了解才是帮助选手拿到好成绩的关键。否则以艾迪?墨克斯不世出的肌耐力,如果选用了合适的器材而非轻量化的器材,是不是就可能创造出后人难以突破的「艾迪?墨克斯障碍」呢?

由于台湾的比赛型态,以及特有的高山地型,使得骑自行车登山变成一种风潮,车友们纷纷挑战更长、更陡的山路,且为了对抗重力、节省体力,也斤斤计较器材的重量。在追逐轻量化的过程中,有预算者花钱去交换器材重量,没预算者减肥也能达到同样效果。但随着铁人三项运动的兴盛,以及因应世界主流自行车赛的型态,平地的速度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平地上体力的付出和速度的提升是不成比例的,例如在时速达到35公里的时候,可能令你意想不到竟然有80%的体力是用来抵抗风阻。此时器材的重量也变得微不足道,多一公斤的重量造成阻力的增加,差不多只相当于线管所造成的风阻。而且风阻的增加是跟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的,速度越快,空气阻力就跟着爆增。

所以若你想让爬坡之外的速度提升的话,关注的焦点绝对不是重量,而是风阻。如今在计时赛及铁人三项赛中,低风阻手把、低风阻轮、碟轮、流线型安全帽、水滴型管材车架,仍属 UCI 合法范围,从事竞赛的车手,为了更好的成绩,应该要致力于减低器材以及姿势上的风阻。否则体能练得再强,全都去抵抗风阻而速度没什么提升,岂不可惜?如同轻量化,有预算的车友可以投资在器材上,没预算的车友也可以不花钱在姿势上改进,像是长时间维持低风阻姿势的能力,以及在低风阻姿势下仍保有高输出功率。不论是从器材还是从训练着手,降低风阻一定是从事自行车运动应该要去努力的方向。
以上是转贴。更详细的背景请自行搜索本文标题。本帖意在讨论,支持理性讨论,反对盲目拍砖。欢迎提出关于轻量化对性能影响巨大的具体数据以供反方参考。
发帖
298
金钱
314
威望
42
贡献值
0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7-08
历年一小时世界记录
(点击可放大观看)
最后3列中,第一列是符合uci规定的自行车(没有使用低风阻车和使用低风阻道具),第2列是各种不符合规定的低风阻道具(后来被裁定不符合)
第3列是趟车等其他类别的人力交通公具所创造的速度记录
[ 此帖被盖茨比在2011-07-09 00:03重新编辑 ]
发帖
298
金钱
314
威望
42
贡献值
0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7-09
转载 【闲聊】自行车与风阻的对抗赛


    十月十五日,在彰滨工业区的车辆测试测中心(ARTC)举办了台湾少见的五人制团队计时赛,由于奖金丰厚,吸引了专业与业余好手共三十队前来参加。美利达队(以高雄县队为班底)、台中县队可说是个中好手,因为他们长年在自由车场训练,器材、团队默契以及体能上都有先天的优势。KINAN CCD 队在器材上似乎不想让前述两队专美于前,也准备了计时车、碟轮、低风阻帽给选手使用。而业余车队则以新竹 e-MA 车队最被看好,队员组成可说是年轻业余车手的一时之选。
美利达队与e-MA车队,在器材、姿势与团队默契上皆有一段差距



笔者当时负责成绩统计,比赛结束后,e-MA 车队的黄宇纬问我他们车队的成绩如何。我告诉他:「你们是第四名,落后第三名的 KINAN CCD 队 52 秒,差第二名的台中县队 61 秒,差第一名的美利达队 92 秒。」已尽全力却没有能够拿到奖金当然多少有点失望,我就安慰他说:「不过你们是『非碟轮组』的第一名呢!扣除器材的因素,e-MA 车队应该就稳进前三名吧!」

以器材换取时间

一位中高身材的骑士骑在自行车上,以时速48公里的高速行进,他所面临的空气阻力,从阻力最低的计时赛姿势与设备,到阻力最高的站起来骑车,大约在 2.5[font=][font=]~10 公斤力量(24.5[font=][font=]~98 牛顿)。想象一下你在骑车前进时若有一个 2.5[font=][font=]~10 公斤的力量一直在把你往后扯,会是多大的阻碍。这个阻力范围变异很大,可能的话你当然会希望把空气阻力尽量降到最底限。会影响风阻的部份,而且可以加以改善的计有:车架、手把、轮组、轮胎宽度、水壶、线管、安全帽、车衣、车鞋、姿势等等。以车测中心的比赛为例,里程是 11.25 公里,时速 48 公里左右,第一名是使用完整的低风阻装备,而 e-MA 车队使用的是公路赛装备,即圆管公路车、钢丝轮、一般车衣车裤、很多洞的安全帽(虽然他们有戴帽套),两队器材上的空气阻力差异如下: 

 
器材
空气阻力差异(g)
计时车与碟轮0.3*
连身车衣
0.2
低风阻帽 0.15


 

*这个数据是包含人坐在车子上,以竞赛姿势测量而得
    以上是查得到数据的,加起来共 0.65 公斤力量。至于轮胎宽度及其它变因的差异,因没有明确的数据可查,将之忽略。0.65 公斤力量的空气阻力差异换算成时间会差多少?四十公里的计时赛且时速达 48 公里的话,会差 250 秒,等比例缩减成 11.25 公里,则会差 70 秒。所以如果这样的推算是合理的话,扣除器材因素,e-MA 车队理论上会进步 70 秒,成为第二名。若再加上计时赛姿势与其它变因的风阻差异,成绩可能还会再进步一些。

    
    所以是不是把全套低风阻器材给 e-MA 车队用,就可以稳居第二名了?那倒不一定。笔者认为对低风阻极致的要求,是一种训练的态度。首先你必须认同风阻对成绩所造成的影响甚巨,愿意为了降低风阻去做任何改变。然后你必须练习低风阻姿势,包括习惯低风阻休息把、尽量让双手并拢、收下巴、平背等等,并且要找到最佳的座舱设定,让身体动作的顺畅度与低风阻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绝不可能在公路车上输出功率达到 400 瓦特,换骑计时车姿势改变后还是一样 400 瓦特,一定得经过调适和训练,才有可能达到同样的输出功率。
发帖
298
金钱
314
威望
42
贡献值
0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7-09
降低风阻的方法


你可以采取什么手段来降低风阻?依照价值高低列出来如下:
[list=1]改变姿势与座舱设定
套上光滑布料的帽套和鞋套
使用低风阻休息把
穿着连身车衣
换用适合轮框宽度的轮胎
使用流线型安全帽
使用低风阻轮
使用计时赛专用车



不必花一毛钱的姿势改变,却拥有降低风阻最大的可能性。因为自行车只占了整体风阻的 25-35%,剩下的都是人体所造成的。双手是否并拢、背部是否打平、下巴是否内收、双腿是否贴近上管,都会大幅影响风阻。虽然没有直接的数据显示阻力差异,不过若以握上把手伸直的姿势和握下把的竞赛姿势相比,以业余骑士四十公里计时赛可以达到的输出功率 300 瓦特或平均时速约 40 公里来计算,时速会差到 2.2 公里左右,四十公里的时间会差到 3 分 08 秒;若是和休息把双手并拢的姿势相比,时速会差到将近四公里,四十公里的时间会差到将近五分半钟。2004 年环义冠军以及 2006 年环法新人王库涅戈(Damiano Cunego,Lampre-Fondital 车队),在今年赛季过后进风洞做计时赛姿势的调整,虽然只是一些座舱设定和姿势上的小幅更动,空气动力学专家柯柏(John Cobb)就表示改进过后的姿势可以让他在环法赛 56 公里个人计时赛中,时间再缩短两分钟。


低风阻轮的外观颇具气势,视觉效果极佳,但制作精良的轮组价钱往往十分惊人(注:很多人习惯称之为惯性轮,但现今碳纤轮组如此轻量化,惯性甚至比传统的金属扁框还低,称为惯性轮实无道理)。其实换戴低风阻安全帽,或者改穿连身车衣所降低的风阻,已经接近更换一组高级低风阻轮的效果了,而价钱可能只需要十分之一。以一小时以内的计时赛来说,这种安全帽或连身车衣所造成的闷热不适尚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所以从事四十公里以内的计时赛,或者奥运距离的铁人三项竞赛,与其花不足的预算买一组次级的低风阻轮组,不如买一顶低风阻安全帽还比较便宜而且有效。但要注意的是UCI所规定的头盔是真正的「安全帽」,那种只有一层塑料的「整流帽」,其实是不具防撞吸震的安全性,当然也不会合格。


许多人买了高级的低风阻轮,却忽略了轮胎宽度对风阻的影响。轮胎的宽度应该与轮框一样宽,才会有最好的低风阻效果,即使采用的是一般的扁框,为了降低风阻也应该选择较窄的轮胎,例如 18mm 的宽度。轮胎的宽窄对抓地力和滚动阻力的影响不大,主要的差别是在风阻和路面的适应性,越宽的轮胎风阻越大,但在不平整路面上的适应性较好。另外较小的轮径,例如 650C,因为正向面积减少风阻会低一点点,但滚动阻力却会因轮径变小而提高。小轮径车架和轮组的刚性更好、重量更轻、操控更灵活、在强风中更稳定,因此在计时赛或铁人三项赛中采用小轮径的理由往往不是为了低风阻,而是为了克服强风与起伏的路线。
一小时世界纪录

谈到对抗风阻的话题,就不得不把「一小时世界纪录」(Hour Record)拿出来讲,因为这几乎是自行车历史百年多来,人类体能与器材、守旧与进步等冲突所编织出来的故事。一小时世界纪录是车手骑自行车在环状路线上骑一小时所行经的距离,从 1876 年就开始就有忠实的记录了,当时的自行车是由巨大的前轮驱动,骑出来的距离是 25.508 公里。早在 1900 年之前,竞赛场地车就已经具备了菱形车架结构、下弯式把手、轻量化轮组、高胎压管胎、链条齿轮传动系统、培林以及固定脚套,这样的设计仍一直沿用到今日。这种安全有效率的自行车问世后,早年比较显著的纪录突破是从 1907 年起,法国人贝提(Marcel Berthet)与瑞士人艾格(Oscar Egg)因为互相竞争而不断互破纪录,从 41.520 公里(1907,贝提)一直推进到 44.247 公里(1914,艾格)。那么一百多年来这个纪录究竟推进到什么程度?事实上,很难定义出一个「标准」的纪录,原因就在于风阻与体能之间的角力战。


低风阻的争议起自于 1913 年,一位法国人发明了自行车的「整流罩」,让自行车的时速至少提高六公里。UCI(国际自行车总会)于是立下了历史性的「第 31 条规则」,禁止任何外加的降低自行车风阻的装备。但是自行车厂在低风阻上的努力始终不减,从 1980 年代起,借着管材成型技术的提升、复合材料的应用、碟轮和低风阻休息把手的发明,使得这个界限越来越模糊。由于低风阻器材的帮助,让纪录突破到 50 公里以上(1988)。
发帖
298
金钱
314
威望
42
贡献值
0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7-09
一小时世界纪录最戏剧化的突破却是由一位苏格兰工程师欧伯利(Graeme Obree)于 1993 年所创下的 51.596 公里。先前的纪录莫不是由伟大的自行车手凭着自己优越的体能所保持,但欧伯利的思考方向完全是从「降低风阻」着眼,利用自制的一体式「超级自行车」(superbike)以及自创的蜷曲姿势,以业余骑士的身份创下举世震惊的纪录。这个姿势立刻被 UCI 给禁止,但随即他又发明了「超人姿势」,也就是双手直直伸向前的超人飞行姿势,在 1994 年再次创新纪录。这个超人姿势风行了三年,并被计时赛专家的英格兰车手博德曼(Chris Boardman)采用,在1996年创下 56.375 公里的新纪录。不必说,超人姿势也被禁止了,随后一体式的超级自行车也被禁用,因为 UCI 认为计时赛应该是运动员之间的体能竞赛,而不是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竞争。


 
欧伯利与他设计的「老忠实」场地车,以及他所发明的蜷曲姿势和超人姿势



另一个低风阻的争议是斜躺车(recumbent)。早在 1933 年就有人发明了斜躺车,以降低人体迎风的正向面积,并在当时由二级车手佛瑞(Francois Faure),打破了自 1914 年来由艾格所保持悬持已久的纪录,来到 45.055 公里。来年 UCI 做了一个影响自行车设计发展的重大决议,禁止斜躺车参与竞赛。斜躺车不再被认定是「自行车」(bicycle),而被称为「人力驱动载具」(HPV,human-powered vehicle),由「国际人力驱动载具协会」(IHPVA)主导,成为另一个发展分支。如今一台完全包覆的 HPV 所创下的一小时纪录,已经达到了 86.5 公里,两百公尺冲刺(动态出发)的时速可达 130.36 公里。由于 UCI 的决议,让车厂所生产的自行车,以及一般人印象中的「脚踏车」几乎都是菱形车架结构、骑起来很吃力又不够快的机械。除了维持了竞赛的公平性之外,这个决议让自行车设计与应用的多样性受到了限制,影响至为深远。


发帖
838
金钱
711
威望
67
贡献值
0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7-09
最后一张躺车好帅....

发帖
47284
金钱
67538
威望
4799
贡献值
22
爱心值
2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1-07-09
刚才在另一贴中的回复,复制过来:

  这篇文章只是提出了除轻量化之外的另一个影响速度的风阻因素,并不是反对轻量化。文章中是这么表述的:“轻量化绝对不是速度唯一的答案”,但文章中没有任何地方表明轻量化无意义。

  另外,这篇文章是真正只针对专业公路竞技比赛而言,而对于日常骑行的可参考价值并不大。日常骑行达不到专业赛车手的那种极速,日常骑行也不可能天天戴着计时盔、或者以超人的姿势去骑行,也就是说,象计时赛那样的降低风阻手段,在日常骑行中完全不适用。。。那么,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轻量化才是日常骑行中最富有成效的提升速度效率的重要手段!

发帖
289
金钱
303
威望
27
贡献值
0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1-07-09
对于风阻有一个感受,自从换了29CM一体头管+ 双把立。均速上升了2km/h左右。

发帖
2919
金钱
82899
威望
473
贡献值
157
爱心值
1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1-07-09
东方红的老帖吧。
很有道理。
但是如果要我用这种活遭罪的低风阻姿势骑行的话,老胳膊老腿能不能顶住先不说。
这种容易被围观的拉风造型实在不适合性格腼腆的我啊!!
my bike,my way~~
发帖
586
金钱
448
威望
40
贡献值
0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1-07-09
性格腼腆

发帖
29646
金钱
82669
威望
3411
贡献值
248
爱心值
4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1-07-09
低风阻这个东西并不适合玩的太深入

自行车里面有一个朴实的客观规律

那就是骑的越快,人就会越痛苦,会牺牲更多(这种痛苦和牺牲包括各方面)

低风阻实际上就是让人蜷缩成尽可能小的迎风面积去骑车
车速的确是快了,但是人蜷缩的姿势非常痛苦
腰椎,颈椎,手腕承受的压力会高出不少
换句话说,减小风阻是靠牺牲了一定的舒适性
反之,我们都知道菜车那个端骑的姿势的确是又舒服又蛋定,可惜舒服的代价就是速度慢到死

所以玩低风阻有个前提,那就是能承受住不舒服的姿势,这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

玩低风阻,要想清楚,牺牲一定的舒适来换取一定的低风阻,是否值得.取一个适合自己的折中点是上策


有一些减小风阻的办法是很有性价比的,比如穿一套紧身骑行服.

发帖
1784
金钱
1833
威望
282
贡献值
6
爱心值
2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1-07-09
这是cervelo一直鼓吹的。。。
新的S5实车已经有一点失去线条美感的感脚
变成数据说话的东西
骑记FITTING实验室
发帖
1180
金钱
954
威望
95
贡献值
7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1-07-09
其实最便宜又能有效提高速度的方法就是做一个简单的整流罩放车头。。。
问题是估计没人会接受公路车前面做个这个。。。。

发帖
9690
金钱
9653
威望
1078
贡献值
34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1-07-09
看问题不可片面,爬个坡试试,看轻好还是风阻好,况且风阻很大部分先天决定了,体型差异比装备差异,风阻差多了

发帖
15155
金钱
31393
威望
1419
贡献值
13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1-07-09
张老师真是思维活络,眼光犀利。。顶~
发帖
2347
金钱
1957
威望
152
贡献值
2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1-07-09
这是专业比赛   牺牲舒适和健康的姿势吧

用这种姿势骑车  对于正常情况下的普通人来说就本末倒置了
发帖
2293
金钱
2389
威望
167
贡献值
1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1-07-09
关注对蛋蛋的影响
新人灌水切莫认真
发帖
319
金钱
247
威望
24
贡献值
0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1-07-09
试过,但颈很辛苦.......偶尔可以,长期就算了
发帖
304
金钱
162
威望
14
贡献值
0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1-07-09
这种讨论不应该放到这里来吧,77也不是讨论专业的地方呀
发帖
289
金钱
303
威望
27
贡献值
0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1-07-10
感觉有的人一听见对轻量化的质疑就跟打了自家娃娃一样。
人家原帖压根就没说轻量化不对,也没让日常的骑行像计时赛那样过分。只是提供了提高骑行速度效率的另一种思路
折叠车在减重上相较于公路车来说,本身就存在先天的劣势。减重没什么不对,但减重越甚,投入产出比也就越低,边界收益也就越低。
有的人是用键盘骑车,有的人是用电子秤骑车,有的人是用相机骑车……各所不一,爱好和兴趣点也不尽相同。

一款20寸钢架双盘折叠车,减重到10KG以下很容易,花费也不多。但是9KG呢?进而8KG?甚至7KG?
当然大家的兴趣点也都不一样,有的人兴趣点就在于电子秤上的数据,有的人兴趣点就在于车子的配色外形,有的人的兴趣点在于码表上的极速、均速、里程、耗时。
但是,单纯说到提升日常骑行速度效率这一点上。减重的确不是唯一的途径,减重到一定程度上之后也不再是最有效率的途径。
三轴润度、车重、体能、骑行姿势、舒适度、风阻系数、安全性等等条件都在一个大体平衡的范围内,我们所说的日常骑行的效率才是最高的。
日常骑行采用超人骑姿和把车减重到7KG都属于极端方式。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路,真正能去做的又有几个。
可为什么有人贴出极端减重贴就叫好一片,而贴出低风阻贴就一片质疑?

日常骑行中,在保证舒适度或减少一定舒适度的前提下,通过一定措施手段。以较小代价或甚至0代价降低骑行风阻,从而提高骑行效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同样的车,同样的人,同样的路。你带上安全头盔、穿上骑行服,一个小时的时间你能比平时多骑一公里你信不信?反正我自己是这样的。

就我个人的情况,几乎每天都要骑行往返50公里上下班,长期如此也没有刻意提高成绩的想法,加之路线固定,平均速度和消耗的时间也基本固定下来,每次骑完我都会把时间、里程的数据存在excel里。
从骑小折开始,最早是P8原车未改,单程需要63分钟(三个多月的数据取平均值,除遭大风天,正负不超过2分)。
后来换了p18,车子虽然重了些但在窄胎的帮助下时间缩短到60分钟左右。(46天的数据,取平均值)
后来开始减重,车子减到了9.7KG,单程时间58分钟左右。(22天的数据,取平均值。和之前基本上变化不大)

而后因为星芒轮故障频出,又自编了一套相对坚固但重一些的轮组。同时有意、无意间做了一些客观上能够降低风阻的事情,包括:线管走线综合治理、29cm一体头管、双把立、去掉车上无用的小配件,用公路车的方式骑车,佩戴安全帽。
现在车重10.4KG,(除了轮组外,还有其他既增重、同时也不利于降低风阻的项目,比如加装了挡泥板。同时轮组润度相比之前也有较少下降)
目前8次单程骑行25km的数据:平均耗时55分。虽然目前来看数据量过小,有待进一步验证。但至少从个人主观感受来说,在略牺牲舒适性的前提下(戴头盔会热一些,爬的太低手腕比原来累),整体骑行效率还是有很大的提升。

降风阻和减重都是木桶上的两块板,只把其中一根做的极长不会有太大收益。
预言一下,也许过不了多久,民用公路车甚至公路型折叠车在车架设计上也会开始更多的考虑风阻这个因素。
[ 此帖被realfog在2011-07-10 02:22重新编辑 ]

发帖
11497
金钱
15838
威望
896
贡献值
3
爱心值
2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11-07-10
hehe,77真正反对这个原贴的人估计很少,原贴很早前就看过,可以算是相当客观。
低风阻对于竞速的意义远大于日常代步骑行,也相当程度上远大于车友的均速25以内的活动。
http://www.sskata.com/dispbbs.asp?boardid=2&Id=321
上面这个帖子有关于阻力分析的图,一看便明
引用第19楼realfog于2011-07-10 02:13发表的  :
感觉有的人一听见对轻量化的质疑就跟打了自家娃娃一样。
人家原帖压根就没说轻量化不对,也没让日常的骑行像计时赛那样过分。只是提供了提高骑行速度效率的另一种思路
折叠车在减重上相较于公路车来说,本身就存在先天的劣势。减重没什么不对,但减重越甚,投入产出比也就越低,边界收益也就越低。
有的人是用键盘骑车,有的人是用电子秤骑车,有的人是用相机骑车……各所不一,爱好和兴趣点也不尽相同。
.......

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

发帖
47284
金钱
67538
威望
4799
贡献值
22
爱心值
2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11-07-10
引用第19楼realfog于2011-07-10 02:13发表的 :
感觉有的人一听见对轻量化的质疑就跟打了自家娃娃一样。
人家原帖压根就没说轻量化不对,也没让日常的骑行像计时赛那样过分。只是提供了提高骑行速度效率的另一种思路
折叠车在减重上相较于公路车来说,本身就存在先天的劣势。减重没什么不对,但减重越甚,投入产出比也就越低,边界收益也就越低。
有的人是用键盘骑车,有的人是用电子秤骑车,有的人是用相机骑车……各所不一,爱好和兴趣点也不尽相同。
.......


  既然降风阻和减重都是木桶上的两块板,那就没必要将这两者对立起来。两种因素在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在有些环境下,两者的作用是可以累加的。这里我们着重讨论的是日常骑行。

  关于低风阻:在低速状态下,风阻对于骑行效率的影响极轻微,而在爬坡时,风阻因素几乎可以忽略。。。日常的骑行大多数是处于中、低速状态,当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譬如穿上骑行服、配置公路车弯把、采用较前倾的低风阻姿势去骑行,而这些早已成为常态,要想再进一步计较低风阻,几乎是不现实的。

  关于轻量化:车重轻一分,踩起来就省力一分,这在无论爬坡还是平地骑行中、无论高速还是中低速骑行中,始终实实在在存在的。
发帖
1180
金钱
954
威望
95
贡献值
7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11-07-10
引用第21楼zhangt71于2011-07-10 08:32发表的  :
  既然降风阻和减重都是木桶上的两块板,那就没必要将这两者对立起来。两种因素在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在有些环境下,两者的作用是可以累加的。这里我们着重讨论的是日常骑行。
  关于低风阻:在低速状态下,风阻对于骑行效率的影响极轻微,而在爬坡时,风阻因素几乎可以忽略。。。日常的骑行大多数是处于中、低速状态,当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譬如穿上骑行服、配置公路车弯把、采用较前倾的低风阻姿势去骑行,而这些早已成为常态,要想再进一步计较低风阻,几乎是不现实的。
.......

张老师,还是现实的。比如DIY增加扰流罩。。。这个似乎国内大家都比较不愿意这样干,所以木有人尝试。。。
发帖
172
金钱
117
威望
11
贡献值
0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23楼 发表于: 2011-07-10
对我来说大吃胎很吃力
发帖
452
金钱
279
威望
27
贡献值
2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24楼 发表于: 2011-07-10
除了自行车运动 平时谁骑车会这么在乎呢

发帖
47284
金钱
67538
威望
4799
贡献值
22
爱心值
2
只看该作者 25楼 发表于: 2011-07-10
引用第22楼newcpk于2011-07-10 13:10发表的 :
张老师,还是现实的。比如DIY增加扰流罩。。。这个似乎国内大家都比较不愿意这样干,所以木有人尝试。。。



没人装流罩的原因是明摆着的,国内国外都一样--达不到一定的速度,你整啥子流啊?

关于轻量化的问题以前我说过:几乎没什么人真正反对轻量化,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承担轻量化所需的代价。。。车轻了,骑起来自然省力,这是多么简单的事,但是要为之多花钱,那就不一定愿意了,于是找出各种各样似是而非的理由和借口,证明自己不需要轻量化,继而试图证明别人的轻量化也是无意义的。

发帖
760
金钱
275
威望
23
贡献值
6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26楼 发表于: 2011-07-10
其实我一般在郊外骑车都不穿衣服

这样可能减低风阻吧
发帖
132
金钱
76
威望
14
贡献值
1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27楼 发表于: 2011-07-10
躺车能低风阻 平路速度快
但是爬坡慢 而且由于太矮
不易被汽车发现
不安全
BG1VYQ
Bicycling Against Oil Wars!

发帖
29646
金钱
82669
威望
3411
贡献值
248
爱心值
4
只看该作者 28楼 发表于: 2011-07-10
大家知道我平时zn都是要装休息把的

休息把的好处就是"低风阻" , 但是会增加500g的重量

于是"低风阻"和"轻量化"就产生矛盾了

实际中,却不一定每次都要装休息把,只有单日超过200公里的zn才装

昨天去爬了趟南昆山(104km)就没有休息把

所以低风阻,还是轻量化,得按照实际情况来选择

按照路线,路况,地形,地势来选择最合理的装备,才是终极王道

另外昨天是顺风,所以低风阻的装备也就更无必要 天气也是影响装备搭配的因素
发帖
298
金钱
314
威望
42
贡献值
0
爱心值
0
只看该作者 29楼 发表于: 2011-07-10
对对,其实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正准备做一个试验,同一辆车,同一段20km往返路。带空水壶和带满水壶分别走上20~30次,看时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