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赞同Alex Moulton博士的“小轮径车都应该有悬挂(避震)系统”的观点,而个人认为前避震其实比后避震更加重要。前避震的重要性并非是让小轮径车去越野,而是为了增加在道路上的舒适度,保护车架和车手,节约被震动耗去的体力。 有时候,避震系统甚至是车速的保证,因为在高速下,一点微小的起伏都可能被放大。1995年在盐湖,创造世界自行车极速记录的车,就是带有避震的18寸轮自行车。
一些常见的小轮车避震类型:
避震花鼓,只见于Dahon的5级车,如在07年目录中,MU SL,Speed Pro(TT),Jetstream XP,Mako使用避震花鼓。它实际是利用垫在轴承内的橡胶来达到避震目的,行程非常短,大约1cm。软硬理论上可以通过更换软硬不同的材质来改变,但实际由于无配件供应,不可调。避震花鼓最大的好处是简单,整车结构不需要有任何改变,缺点除了行程短,不可调,最重要的是避震橡胶容易老化,而且花鼓本身侧向强度不佳,造成寿命偏低,而且又缺乏备件供应。由于08年Pantour停产避震花鼓,所以以后的Dahon车上将不在见到它的身影,Speed Pro之类钢架车还可以利用车体本身的弹性略微缓冲一下,而MUSL之类的车不得不以硬梆梆前轮示人。
Q型避震,2005年Dahon和German A合作搞出来的东东,见于07版的Jetstream P8, Hammer Head 7.0上。避震行程大约5cm,可以提供较好的舒适度。
缺点,软硬和行程不可调,未必适用每种路况和车手的体重,车体被抬高,JP8用了超短的头管,头部还是偏高,对于一个偏重道路适应性的车尚且不错,而对于想要跑速度的车就不怎么合适。
08年Dahon在Jetstream XP上使用了German A开发的更复杂化的避震系统,从外观看,为气压避震和Q型混合。JXP的头管也被抬高,彻底放弃了公路性能。避震效果还没有反馈,但是在做出了这么大的牺牲(重量,价格,体积,重心)以后,应该还是不错的。
看完Dahon,再来看看另外两种自行车,Birdy和Go Bike,他们都是把前轮的折叠系统和避震系统做到了一起,折叠时候释放展开,然后收回。避震材质是弹簧,可以通过更换软硬不同的弹簧来调节硬度,日本也有改装成气压避震的套件。
个人认为作为折叠车,这两种设计都是比较巧妙的,但也同时改变了前叉的结构,使得骑乘感和一般的自行车有所不同,此外也有一些诸如异响等问题。
改气压避震的:
另外,感觉鸟车的前避震角度比较奇怪,避震收到的压力方向并不合压缩方向重合,而是有个横向(上下方向)的推拉力,这样并不利于避震吸收传导过来的能量,不知道在实际中是否会有不利影响。
既然小轮径+避震是AM提出来的,就不可避免要贴一下AM的车,AM的车有很多种,避震类型也不同。这里贴两种比较典型的:
比较老一点的型号和现在的低端产品,由Pashley OEM的TSR Moulton,用四连杆+弹簧(弹簧在头管内):
高端的新系列,使用长四连杆+扭杆,好像是利用材料本身的弹性来实现避震,行程较长,但是可以锁定。注意下图那个有一个橡胶球的机构,可以向上翻起来,卡住那个金属柱,这样就把原本几厘米的避震行程缩短到1cm内,但又避免了硬性的卡死。
实用中由于钢框架结构+前后避震,AM有很强的舒适度和道路适应性,看过一些视频,有AM参与越野比赛,在泥泞的林间小路穿行,冲下台阶等。但这样的结构由于需要较长的长度,比较难于设计在折叠车里面(AM的车不可折叠,只有少数可以拆成两半)
采用四连杆避震的还有台湾太平洋的Reach, 似乎是利用扭杆来吸收震动,同样,它也是不能折叠,只能拆叠:
最后,也有小轮径车采用和标准山地车一样的避震叉,但这些车也牺牲了折叠性能,只能拆叠,而且体积不小,代表性的是Gaap和Airnimal,都是台湾产的:
[ 此贴被funder在2007-12-11 20:1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