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总觉得椭圆牙盘的理论基础有问题啊?
理想齿轮、链条、皮带传统系统传输的扭矩应该是每个受力点到轴心的距离与作用力的乘机的加合;或者是滚轮截面积上半径与作用力的乘积按照皮带与滚轮接触面的曲线积分。
因此最终传输的力矩是个加合或积分,它和具体形状是没关系的,那么这个椭圆牙盘在恒力输入时不同角度的扭矩输出是否一样,到底有没有严谨的经过计算?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计算是很简单的,不用大学水平的积分(积出来也仅在理想状态下成立),换个思路就很简单了。
先假设自行车匀速前进,虽然驱动力在波动,但因为整个人车系统质量很大,惯性很大,所以把自行车看做匀速是完全可以的。
自行车匀速前进,所以链条的速度,也就是链速也是恒定的。
牙盘的转速*半径=链速。
所以当牙盘运行到长半径为法线,也就是图示的时候,半径最大,导致牙盘的转速最小。以上边假设的前提牙盘恒力输入,此时输入功率为最小。
而反之,牙盘运行到短半径为法线时,输入功率为最大。
当然,恒力输入是一个伪命题,具体情况就复杂得多了,所以不同厂商可能会从不同的人因学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
我个人认为靠谱的解释为:
半径小,也就是牙盘转速快的时候,适合所谓踩踏死点位置。一是转速快可以迅速通过这个对人体来说极为低效的死点位置;二是可以放大此时非常小的踩踏力,使驱动力变得更为平顺。用人听得懂的话就是死点等效齿数该变少。
[ 此帖被coolsear在2014-04-16 07:28重新编辑 ]